什么才是最好的教育?
被问及这个问题是在一个家长课堂上,能坐在那里的家长其实都是对教育很重视、悉心研究了一些东西的,可是大家还是被突如其来的问题问住了。
有的家长回答是学会自己学习,有的家长认为是教孩子做自己,还有的家长希望通过好的教育让孩子乐观积极,我则认为最好的教育是将所有的教授的内容都内化于心。
这也许出于我自身的成长经历。高中以前,我是大家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无论是学习成绩还是办事能力都一直很突出,然后升入高中之后,我却遇到了学习的瓶颈,9门课同时学(我那一届是大综合,高考要考9门),我无力分担自己有限的精力。除了语数外三门主科外,其余学科都学得一知半解。上课听讲注意力没有问题,可就是听课效果和学习效率始终提高不上来。于是,高考失利,从省重点高中考入了一个二本的大学。
更可悲的是这样的结果并没有令我感到不甘,反而觉得是一个必然。因为整个高中时期的学习内容在我头脑中没有一个清晰的构架。但接下来,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我的一些优势又逐渐显现出来——比如我扎实的数学基础、清晰的逻辑思维、以及流畅的文笔,这些能力的突出令客座授课的985大学的教授都印象深刻,也促使我开始思考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
直到自己做了妈妈,关于学习的问题依然没有明确答案,只是越发感悟到学习不是一招一式、一朝一夕的事,进而也格外注重对孩子的教育引导。
如果有人问我教育孩子的目标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是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而真正的学习能力一定是由内化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激发的一种近乎本能的能力。
虽然有明确的目标,但在整个养育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修正自己的方式。先是照搬照抄蒙式教育,后来发现这种教育的弊端是孩子缺乏规矩意识;接着便以习惯养成为主要目标给孩子塑型,而上学以后,特别是在二年级就换了班主任的情况下发现这种教养方式是在一切规律不变的情况下才能发挥最大效用,一旦生活学习方式发生改变,孩子需要重新适应;于是引发了进一步的思考,如何才能让孩子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经过多方面的思考论证,得到的答案是坚强的意志力。
于是,在大多数家长给孩子减少“玩”的兴趣班和增加“学”的补习班的时候,我决定每天让孩子提前一小时离校去体校训练两个小时羽毛球。
第一次去体校试课的时候我差点退缩了,教练那种渗透到骨子里的严厉和周围那种严苛的训练氛围让我这个家长都有些畏惧,但是看到眼前一个个小队员自律、坚强、独立的模样,又很庆幸孩子来对了地方。
专业体育训练这条路能走多远我不知道,但至少流下的汗水会成为实实在在的付出,也许这是当代城市孩子唯一吃苦的途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