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进冬月,外面开始上大冻,东北农村就开始淘米蒸豆包了。
淘米蒸豆包在东北是个大事儿,家家户户都忙着磨米蒸豆包,这个活儿,关系到从冬月到来年开春五个月全家的干粮。
记得小时候,妈妈每年冬天都要淘米,先把黄米和玉米碴用水淘三遍,然后放席篓里控水,控一晚上,第二天早上爸爸背着控好的米去磨面坊,磨成黄米面和玉米面。
下午妈妈就会把黄米面和玉米面,用开水烫了,和面。和好的面放几个大号盆里,放在炕头,盖上棉被,等着发酵。这时候开始预备豆馅,把泡好的云豆放锅里,烧开。豆子熟好了后,搥成豆泥,然后揝成圆圆的豆馅。放一边,包豆包用。
有时候半夜妈妈还要起来,把面用手踹一顿再给面盆盖上被子继续发酵。
第二天早上,妈妈就会用发好的面,给我们烙年糕饼。有豆馅,也有不带豆馅的。烙的时候,拿一个面团,放锅里用勺子拍打均匀,烙出来的饼子焦黄,外焦里嫩。吃起来香糯可口。
吃过早饭,妈妈开始包豆包。邻居和亲戚也会来帮忙,几个妇女坐在炕上,边说笑,边包豆包。他们包的非常快,一会就包出来一帘子。满屋的帘子上放着整齐的豆包。
厨房的灶子里烧着柴火,玉米秸秆烧得噼啪做响,大铁锅里蒸着豆包,满屋子热气腾腾的,充满了豆包熟了的香味儿。
蒸好的豆包起锅后,摆放在盖帘上,黄登登的。置放在外面院子里,还有粮仓里,蒸熟的豆包凉了后,个个发亮,加上特有的香味儿特别诱人。
几个小时后,金黄的豆包冻结实了,就用刀起下来,放到缸里储存起来。那时候每家每户都最少存一大缸,多则几缸。能吃好几个月。
漫长的冬季,每隔几天,早上就在蒸帘子里蒸上一些冻豆包,炖点菜就是一顿早饭。
冬天天短,农村里的人没啥事儿,一般吃两顿饭。但是孩子们玩耍饿的快,到中午了,肚子饿的咕噜咕噜叫,就去粮仓的大缸里,拿冻豆包啃着吃,粘粘的,冷,香,甜,糯。味道和热的大不一样,啃冻豆包是孩子们最爱吃的。
豆包是东北特产,是东北人最爱的美食。那些离乡的人,无论走多远,最爱吃的都是东北正宗的地产豆包。
一到冬季,在老家的人们就忙着包很多豆包,邮寄到远在他乡的亲人手里,让他们吃上日思夜想的粘豆包。
现在,东北的粘豆包又有了新的品种,那就是糯米白豆包。
白米面豆包是最近几年才有的,里面也是大豆子馅的,面皮是白大米面掺和糯米面,做法和黄米面的一样。吃着更粘,香又糯,哏硬的。
豆包好吃,属于粗粮细作。做起来也挺麻烦的,从一开始忙乎做豆包,一做就是两三天,从备料,到发面,到,揝豆馅,到包,到蒸,到成品,程序繁多,真是非常累人的。所以,我们要珍爱豆包,心怀感恩,别拿豆包不当干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