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赞西楚霸王,称其乃顶天立地之真男儿。而对与之争战四载的汉高祖刘邦,却谬之为阴险碌碌的厚黑小人。
这样的论断怕是源自某些故事传说,“分一杯羹”就是其一。楚汉战争后期,刘邦与项羽在鸿沟对峙。而此前,项羽囚禁了刘邦的父亲刘太公,威胁说要煮了老爷子,想以此迫使刘邦投降。刘邦不但没有退让,反而大大方方地说,咱俩本就是兄弟,我爸爸就是你爸爸,你若真煮了咱爸爸,别忘了分我一杯羹哦!如此大逆不道之言语自然引起了公愤。但事实是,项羽无良在先。
春秋战国四百多载,华夏内族纷争不断,但一直保有三条底线:其一,不滥杀,不屠城;其二,不引外族;其三,祸不及家人。而项羽已破两条。
鸿沟对峙的时候,刘邦已经控制了战国时代五国故土以及楚地一大部分国土。甚至手下灌婴、曹参所部汉军距项羽国都彭城不逾200公里。
在这分明的强弱局势下,项羽早就回天无力。只能使出旁门左道,迫使敌军妥协。但他面对的是格局宏达的刘邦。已居强势,刘邦断然不会被对方牵系走位。当众戏说“分一杯羹”,致使项羽的谈判筹码“刘太公”顿失存有价值。家人的危急也就随之解除了。
曾国藩说:“谋大事者,首重格局。”想要做大事,首先就要有胸襟、有格局。不能为眼前的挫折或利益所羁绊。
刘邦在衣锦还乡之际,吟出了那首颇有分量的传世名作《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意思是,大风猛吹啊白云飞扬,我平定了四海啊回到故乡,到哪里寻找猛士啊镇守四方?
刘邦与群雄一起逐鹿中原,历尽艰辛将不可一世的秦王朝打败,紧接着又与项羽熬了四年的楚汉之争。终于,统一了天下,却又要面对诸侯王的频频叛乱。史传,作此诗之前,刘邦刚刚打败了叛乱的淮南王英布。这风云变幻的政治战场不就是“大风起兮云飞扬”的真实写照吗?或许,也正是他心中的风云!
如果说“威加海内”让刘邦志得意满,那最后一句“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却透露出内心深重的危机意识和高瞻远瞩的宏大格局。到哪里找那些忠诚而又勇猛的壮士为他守住这锦绣江山呢?他所想的不仅仅是眼前的随心所愿,而是对未来的感慨忧虑与求贤若渴。这才是一个皇帝的眼光和胸襟。
项羽也写过一首著名的诗,叫作《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是他在垓下之围时唱出的歌。大意为“我力量能拔山啊,我气概能盖世。可惜时运不济啊,乌骓马也不再奔驰。乌骓不走啊,我又有什么办法?虞姬啊虞姬,我又该如何安置?”
刘邦在最得意的时候,看的是别人,是前路;而项羽在最失意的时候,看到的只有自己“力拔山兮气盖世”,却把失败的原因归于“时不利兮”,放眼四周,也只能看到自己的宝马和美人,无他。最终,落得个孤家寡人,自刎乌江。
格局的大小决定了人生高度的不同;不同的人生高度,看到的风景自然也不同。
世人皆喜神勇楚霸王,吾独慕魅力汉高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