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什么决定你的自我驱动力》里,李笑来老师说:
1. 正确的刚需是一切驱动力的源泉;
2. 刚需塑造大脑。
正确的刚需是一切驱动力的源泉
众所周知,成人的学习方法是有别于孩子的。在万物互联、知识满天飞的飞速发展时代,成人已不能像孩子那样,有足够多的时间去培养兴趣,更多的是自己主动地带着自己的问题或任务(哪怕是为了自我兴趣的更深入、更系统、更专业的学习),有针对性的在相应领域里“搜索”着学习,然后按自己的方式理解、消化、践行知识点,从而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因此说没有正确的刚需,就没有自我驱动力,下面我们就从生活、工作两方面来看。
生活中的自我驱动力
生活中的自我驱动力,来源于想要改善或提升自我本身和周遭生活环境的需求。
关于自我本身,成为想像中的那个自己一直驱动着我要不断完善自我。
我的背在18岁以前是驼的,很明显的那种。因为家在遥远的小村庄,那里山连山,所有的水稻梯田都按照山的地形顺势开垦出来;太高的山且不方便在山顶修水库贮水以用来供养水田的,就被开荒成地用来种黄豆、玉米、红薯等不需大量水的作物。因为地的稀缺,路不是太宽敞,更是随着田、地而蜿蜒曲折,所以当地的搬运全靠就是用肩膀挑。大学以前,我一直是家里除了爸妈以外的主要劳动力,除了下雪的寒假,记忆中不是在学校上学就是在地里干活。
18岁大学毕业去广州参加工作后,一来离家太远没再回家干活,二来有收入可补贴家用,弟弟妹妹的学费有了着落,家里经济情况稍有好转。放松下来,看看身边的同事们才充分注意到自己背驼的事实。倔强如我,我要改变,我要让我的背直起来。
1998年,QQ才开始萌芽,网络还没有盛行,没有教程,也不知道去请教谁。只是想着背往前弯,反一反,那我就往后仰。于是每天早晨5:30起床,去公司宿舍楼顶,头和肩胛骨拼命往后,累了就后脑勺、屁股、脚后跟一条线靠墙而站,直到脚麻,然后7点回宿舍准备去上班……加上平时走路姿势和坐姿的注意,就这样风雨无阻的刻意练习坚持了三年。
2001年国庆节去深圳见一大学同学时,她来车站接我,没认出我来。还是我主动跟她打招呼才认出我来,记得她当时惊叫到:“达昭华,你的背!你的背直了!不驼了……之前我们还以为你的是天生的了……”
当时想要有一个直的背时,我都未曾考虑过它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养成的……就一个信念,一个需求——我要一个直的背,就这样驱动着我做到了。
关于周遭生活环境,改变我们能该变的,接受我们所不能改变的。
我喜欢简单、简洁、每一样东西都有它的特定归置处,每天起床后被子是整齐叠着的,这会让我感觉很舒适。但我先生喜欢随意,被子可以不叠,衣物可以随手放,这被他冠以“生活气息”的美名。我们讨论,我们争论但都没有统一的处理方案,还闹得很不开心,就算我收拾了,还责怪他为什么不收拾……后来想想,不对啊,既然不能强求先生,更不能抱怨,我还要舒适的环境,这就驱动着我,没有犹豫,就准备好可视的显眼的分类标签,每天最多20分钟收拾就好,看到开阔明亮的环境,自己开心,也不再埋怨先生。后来,先生慢慢地也开始收拾自己的东西。
工作中的自我驱动力
工作固然是为了生计,但比生计更可贵的是为公司做出贡献的同时还实现了个人成长。
让自己在给老板打工的同时,也在为自己打工。这样同一份时间,一次卖给了老板,因此获得了薪水;一次卖给了自己,因此获得了成长。
2001年底,HR给了我一个在公司内部跨部门学习和转岗的机会,不是会计专业的我大胆地接受了调去财务部的建议,以会计助理的职务入职。会计助理,顾名思义就是帮会计们处理杂项事务,比如复印、整理凭证等等。这是个学习的机会,但绝不是我在公司职务的终点,我要做一名会计,合格、称职且优秀的会计。
于是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会计知识的掌握就成了刚需,而且是紧急刚需。在正式调入财务部的第二个礼拜就去公司附近的学校报名参加了会计从业资格证的培训,不仅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并且通过初级会计师的职称考试。于是,在第二年7月,我晋升成了会计。
可我英语不好,仅能负责国内的业务。而公司80%的收入来自主要客户,而这些主要客户都是世界500强。如果我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会计,那英语就是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英语就成了我当时的下一个目标。于是,每天早上5:30,我就多了一项任务,从《许国璋英语》里的ABC开始,到《新概念英语》第三册……期间,用坏了三个复读机。
最重要的是:如果在工作中碰到不会的事情,应该感到庆幸。因为这又是一个学习的好机会,成长是工作中的刚需。
刚需塑造大脑
一个内容单一且每天重复的工作,会导致你主动思考能力的下降;一个流程非常规范和标准的工作,会导致你挑战和克服困难精神的丧失;一个每天跟机器打交道的工作,会导致你社交能力的减弱;一个不鼓励自主学习、主动担责的工作,会导致你失去努力的内在动力……这些,都是后天工作环境对一个人能力的影响。
可这些无法遮住你的眼睛,捂上你的耳朵,阻止你去思考,去学习。我们拥有一个重要的攻克这些的工具——选择,你可以选择被影响,也可以选择不被影响,刚需是可以选择的。
根据最新的脑科学研究,人的大脑并非左脑右脑这么分工,而是以网络的形式,神经元集体协作。如果你选择了不被影响,无论在何种环境,你都会选择去学习或乐观积极的解决问题。
在习得任何技能的时候,效果很多时候不是显而易见的, 千万不能短期期望过高,长期期望过低,诚如《把时间当做朋友》里说的:
任何一个阶段,总是有一段时间进展缓慢,许久过后,所谓量变到质变的效果才会出现,才可能有突飞猛进的感觉。
耐心活在未来,把当下作为新的起点,开始积累,破除思维定式,罗森塔尔效应我们都听过,明明是随机分出的一组学生,为什么当心理学家告诉校长:这些孩子经过科学测定都是智商型人才的时候,这些孩子们最终真的干出了非凡的业绩?这是是因为,人们下意识地会接受自己喜欢、崇拜、信任的人的影响和暗示。
笃信自己会成为想像中的那个自己,持之以恒,日拱一卒。经过长时间的锻炼之后,大脑神经元之间的链接就会被更改,那大脑就会被重塑。这个时候的你,操作系统已经升级,已经进化成另一个物种了。
在默默进化的路途中,取得一定成就前,都会有些难受,这是正确的难受,你在为未来的你打拼,哪怕是满是泥泞的匍匐前进,因为正确的刚需是一切驱动力的源泉,刚需会重塑大脑,你一定会成为想像中的那个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