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想一下自己过去的经历,是否有过这样的情形:听到别人给你讲了一个道理,觉得“哇,好厉害”,然后有听到别人给你讲了一个道理又觉得“哇,好厉害”,但后来回家一想,发现这两个人说的道理居然本质上是相反的,这个时候是否会感觉很崩溃?你会默默的让这件事悄无声息的过去还是会努力找出其中的缘由?
有一本书《Beyond Feelings: A Guide to Critical Thinking》,超越感觉,也许可以给出答案,这本书把人分为四个阶段:
1 你不好,我也不好
2 你好,我不好
3 我好,你不好
4 你好,我也好
第一个阶段就像幼儿园的小孩子看幼儿园的小孩子,我不好,你也不好;第二阶段犹如孩子看老师家长,你们都对,就我不对;往往第二阶段会让人产生报复性心里,发展成第三阶段,变成我好你不好,当你不能够运用元认知让自己跳出来就会永远在第二与第三阶段徘徊。其实绝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是在第二与第三阶段之间徘徊,无法进入第四阶段,第四阶段非常的美好,但要进入却非常困难。
大多数人讨厌一个人,会讨厌这个人的全部,见不得讨厌的人好,反正讨厌的也对我无害,还能发泄一下心中不满。但我们慢慢会形成双重对人标准:看别人总是关注错与不好,看自己总是关注对与好。
但当我们将心中的见不得别人好变成见不得别人的好的时候,我们可能就会变得不一样了,关键就在一个“的”字。不加“的”里的好讲的是一种状态,加“的”字里的好讲的只是某人身上的部分缺点,加了“的”字之后,你才能看到全貌,不至于管中窥豹,将注意力用错地方。
我当然仅仅是知道了其中缘由,想要做到第四阶段,可能还要很久,毕竟连李笑来也是用了14年,对他来说可是两辈子。我们都不是圣人,都不免会有私心,被情感左右,可能我们要某一天在某一方面做到杰出,被公认做的好,才能放下与别人比较,走出第二与第三阶段,毕竟前人做到确实也是通过两次财富飞跃,因为在这个社会,只有金钱达到一个程度,才能在其他很多当年不比被拿去比较。
所以我们现在能做的只能不断锻炼提升自己的元认知能力,将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成长上,而不是和别人的比较上,因为和别人比永远没有结果,也不能证明什么,但如果你的成长成真,那么证明也会自动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