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被一阵规律的“啪啪啪”声惊醒,伸出左手,闭着眼睛摸过床头柜上的手机,打开来一看才五点四十,天还没有亮,就被人吵醒,很是不爽。压住一波一波的起床气,只在心里嘀咕,是谁这么无良,大清早的制造响动影响别人休息。
腹谤无良邻居的时候,思绪也变得越来越清醒起来,再回到梦里是不可能的了,躺着冥想几分钟后,翻身起床,去凉台上拉开窗帘,看看花花草草,见天色尚未大亮,怕打扰到那人和周围邻居,不敢过于动作,只好又再次回到床上,拿出平板坐在床头开启今日的日更。
在上海女儿家的时候,我和那人睡了个一米五的小床,在家一个人睡惯了一米八大床的我很是不适应,加之天热,整夜开着空调嗡嗡吵,我晚上的休息质量很是不尽人意。回到家重新躺在自己的大床上,一个人翻来滚去的,别提多得劲。这几天家乡的天气除了中午热浪滚滚,其余时间已经很是凉爽了,尤其晚上,盖个夏凉被睡觉刚好,很是舒服。
真真的应了那句: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狗窝。从上海回来,总有朋友开玩笑说,怎么不在大都市多住一段时间,咋们这小城市有什么好的,每次去上海还要急赤白眼的赶回来。
朋友的话是大实话,家乡的小城怎么能和上海大都市比呢?但是上海的繁华又和我一个寄居女儿家的外地人有什么关系呢,日子还是那个日子,换个地方也没有任何变化,该吃什么吃什么,该做什么做什么,从来没有改变过。
年轻的时候,也曾梦想过去大都市闯荡,那时候毕业是分配制,哪来哪去是大学分配的起码原则,我一个土生土长的北方人,毕业后自然是要回到北方的家乡,这个是不言自明的事。那时候的我,家里没有任何背景,自己也没有过人的才华,命运只能听从别人的安排。后来我所在的国企要倒闭,我下岗了,有了第二次选择人生的机会,但是我又有了家庭孩子的羁绊,命运只能服从家庭,家人。于是我带着即将上小学的女儿,从国企所在的县城,申请来到风雨飘摇的小城分厂。
当时的分厂,单位眼见着没有什么大的起色,之所以选择来到小城,当时最多考虑的是分厂统一解决户口,及子女上学问题,其余方面艰苦点可以接受,只要孩子的问题能得到妥善处理,就解决了我的一大半烦恼。再后来分厂也倒闭了,我再次面临下岗。当时在北京开公司的闺蜜伸出了橄榄枝,邀请我过去干老本行,负责她企业的质量管理。那年女儿刚上初一,出去闯荡势必影响到孩子的教育,父母因此执意不肯。爸爸说,你一个女人,事业已经这样了,再别耽误了孩子,你后半辈子就更苦了。
如今看来,当时听了爸爸的话是正确的。这么多年我虽然一事无成,但是女儿争气,985硕士毕业后,留在上海工作生活顺风顺水,省了我不少心。
回望这一生,过得最轻松的日子还是在国企的十六年,最充实的日子要算干教育培训以后的生活。人生最辉煌的时候应该是在分厂的八年,负责企业产品的质量管理,责任重挑战性大,锻炼了我。在那段工作期间,我一个社恐的人硬生生逼成了社牛,因为工作性质的缘故,我不得不和车间,企业各部门,甚至客户做好沟通协调工作。这也为我下岗后在培训机构最先找到管理类工作打下了基础。后来因为自己志不在管理类工作,才下定决心考取教资,转行做起了培训教师。相比管理工作,代课老师的工作要专一整齐得多。如果不是家人生病,我想我现在也许还在做代课老师吧。
生活的现实,早已磨灭了我对大都市的向往,尽管现在我也有去上海找份工作陪伴女儿的机会,但是我忽然对于大都市没有那么喜欢了。年岁越大,越发喜欢上了小城简单自在的生活,去过的地方越多,越发感觉还是生活在小城市最适合我。
孩子成家了,在孩子需要的时候,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帮助她们,是我的责任,但不是我生活的全部。女儿今年元月份搬进新房子,在新房子给我和那人留了一间房,装修风格,床品女儿都是按照我的喜好准备的,孩子的心意我懂,她希望我住在她的家,也有在自家的自在。但是我还是无法改变自己骨子里根深蒂固的思想,我的家,永远都是孩子的家,她的小房间我一直保持着孩子喜欢的样子;但是女儿的家,无论孩子多么用心为我打造,终究不是我的家。
这次在上海,女儿女婿多次提出让我们在上海常住的想法,孩子们说如果大家一起住不自在,可以就近租一套房子,或者让我们出去找个工作干着也行,但我和那人要让孩子们失望了,两个人都是志不在上海,急着就想回家。要说我不喜欢住在上海的原因,不想和成家的孩子一起生活只是一个方面,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我们️认为大都市的生活并不适合我们。首先是气候,习惯了北方干燥凉爽的我们,对于上海的潮热很是不适。其次我俩的退休工资应付不了大都市的消费水平。另外在上海找个工作的事,我也是考虑过的,就我们现在的情况,能找到的工作无非就是“吉祥三宝”类的工作,就凭我这半生的生活工作经历来看,也许还真不见得能胜任适合自己的工作呢?综合权衡,两人还是认为在家乡生活更适合我们。
孩子现在还年轻,正是打拼事业,享受二人世界的时候,我们也没有太大的用武之地。等真正孩子们需要我们了,再考虑要不要和他们在一起常住,或者在离他们近一点的地方住也不迟。
前一段和在平湖生活的同事聊天,她极力邀请我去平湖买房,她说平湖是小城市,房子相对来说要便宜,消费水平也要低一点,主要是距离上海女儿家开车不到一小时,她感觉很是适合我俩定居。对于她的建议我和那人认为很是赞同,孩子们也没有意见,只是真正要执行起来,还有待于继续考察。
这个同事的女儿比我女儿晚出生一周,从小就和我女儿是好朋友,在杭州大学毕业后,找了个那边的对象,成家后定居在了平湖。同事退休后带着儿子过去投奔了女儿,也在平湖定居了下来,起先她是租房,现在也在那边买了房,据她说房子和女儿的婆家步行十分钟左右的路,真正实现了保持和成家的子女一碗汤的距离。她自己现在也找了一份保洁的工作在干,也算是安顿下来了。我在上海的时候,我和那人去看过她两次,她带着孩子们来女儿家看过我一次。对于两个城市的距离很是了解,因为一直相处融洽,她也了解我的情况多一点,所以一直极力鼓动我去她那边定居。
这几年因为我们陆续进入了退休的年龄,女儿也在外定居下来了,在哪里养老就成了一个主要的话题。同龄的同事,亲友见面都会讨论这个话题。老实说我对这件事,其实还没有仔细考虑过,至于规划就更没有了,这几年因为那人生病,女儿成家买房,花光了我不多的所有积蓄,手里没钱,怎么规划都是个不现实,不如安之若素,保持稳定就好。和前面提到的同事聊天,她建议我卖掉小城的房子,去平湖买房。这个提议我目前尚不能接受,父母在这边,我不回来住是不可能的,至于父母百年以后何去何从,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计划不如变化,年龄大了,经历的事情多了,人也变得现实起来了。如果说年轻的时候,思想在行动前面,那么现在的我往往是行动在思想前面,走什么样的路,再考虑怎样生活。人生可以规划,但不再奢望他不会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