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刘长志
学而第一篇放在《论语》首章是有重大意义的,这一章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八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君子不重则不威”的“重”是“厚重、稳重”的意思;“威”指“威严、威信”。人不够厚重,做事不够成熟稳重,很难得到别人发自内心的尊敬,是不容易建立起威信的。举止轻佻浮躁,做事毛毛草草粗心大意,又怎么可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呢?
“不重”的通常表现就是屁股坐不住,心里总像长草一样静不下来,没个能宁静的时刻,心猿意马四处乱窜,东想西想,一会儿一个念头。身的主宰是心,心不定身是不可能举止稳重的,面对一颗浮躁不定的心,心性功夫是没有着手处和用力处的,就更不要说心性水平提高了,这样又怎么可能窥见圣学门径呢?圣学的大门朝哪边开都不知道,所学的东西又怎么可能扎实牢固呢?所以“学则不固”是从“不重则不威”一条线顺下来的。
读书比较仔细的读者在这个地方会有个疑问,“君子不重则不威”中既然已经称为“君子”了,又怎么可能不厚重呢?换句话说,不重不威怎么能当君子呢?这个地方圣人这么说,意思是君子之道就是如此,只有如此才能达到君子的高度。
“主忠信”有两种理解:
一、“主”字理解为“以某为主”,“主忠信”即行事以忠信为主。
二,“主”字理解为“亲近”,“主忠信”即亲近忠信之人,这样文意就和下文“无友不如己者”的交友内容相对应了。
从个人理解的角度,第一种解释更符合儒家原意。忠是从心的角度来说的,信是从事的角度来说的。《易传·乾文言》说“忠信所以进德也”,“主忠信”指在入世治世应对人情事变时,要把“不诚无物”放在首要位置上。心秉承个“诚”字在先,“忠信”只是个自然发用。如果不能“忠信”做主,表现的再道貌岸然,也是个样子货,甚至堕入伪君子之流。
人做事自始至终“诚”字是不能间断的,一旦有间断了就会“便皆无物”,再接续起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就像电饭煲煮饭一样,从米下锅开始电要一直通着,直到饭煮熟了自动跳闸,这样煮熟的饭才好吃,如果电一会断一会通,始终不稳定,最后煮出来的饭要么夹生要么糊底,是没法吃的。
“无友不如己者”这句是圣人教人求友之法的,选择朋友这件事就像选择老师一模一样,最好是选择水平比自己高的,经常和水平比自己高的人交往,就容易见贤思齐。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去和比自己水平高的人交朋友,自己才更容易进步。人如果喜欢和水平不如自己的人交友,很容易越学水平越低,这是为学的忌讳,应该引以为戒。(本段解释是从“为学”角度去说)
“无友不如己”是说朋友的水平要大于等于自己的程度,人交朋友须求有益。如果交的朋友都是不如我的,怎么可能有益呢?况且,明知道朋友水平不如自己,时间久了,容易心无敬畏,生出轻慢之心,对彼此都不好。
朋友的水平难免参差不齐,对水平比自己高的朋友,要懂得“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道理,多虚己相学,谦恭自守;对水平比自己低的朋友,如果对方有上进之心,可以在交往中引导教化,前提是“童蒙求我,匪我求童蒙”;对其他水平不及自己的人也不必刻意拒绝,只是不会花很多时间和精力而已,毕竟人生只有几十年,时间和精力都很宝贵;和自己水平差不多的人可以彼此借鉴共同进步;至于人品不好别有用心的人,要尽量避开,不与之为伍。
“勿惮改”的“惮”是“畏难”的意思,“畏”的原因是缺乏直面自己错误的勇气。“过则勿惮改”即人都有犯错的时候,过而不改,就会有更大的灾祸发生,《易经·系辞》说:“无咎者,善补过也。”就是这个道理。
有过能改,善莫大焉。对自己的过错,要勇于改过,不能畏难苟安。改过这件事情,要注意个“速”字,不可拖拖拉拉,就像打扫厨房卫生,拖的越久,污垢越深,后面打扫卫生越费力,最后实在打扫不出来,只能重新装修了。
这个地方注意,从汉朝以来,《论语》的注疏很多,解释的也不一样,学的人要用自己的心体来印证,从中选择接受,要清楚文字只是载体,不是根本,要用根本来印证,不是用载体印证,不能本末倒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上达。
小马过河寓言中的小马,不能听了松鼠的描述就认为自己过河会被淹死,也不能听了老黄牛的描述就认为河水只有膝盖深,能清晰知道自己的特质,选择符合自己特质的方式过河,就是智慧。
所以,我写的内容,不代表是真理或者标准答案,只代表它在我的意识世界里被证明是正确的,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