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老师地理课心得2024年11月25日 周一地理课 海南中学高二(7班) 符永权老师 记录人:王若晞作为一名见习老师,旁听海南中学高二(7)班符老师的地理课,我收获颇丰,特别是在课题为“洋流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这一节课上。以下是我的听课心得和感悟:课前准备符老师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特别是让两位同学上黑板分别画出洋流的分布图以及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现洋流的概念、性质、成因、影响和分布。这一环节不仅考察了学生对洋流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还通过实际操作加深了他们的记忆。洋流分布图第一位同学在黑板上绘制的洋流分布图清晰准确,能够看出他对全球洋流系统有着较好的理解。他标注了主要的洋流名称,如赤道逆流、西风漂流、千岛寒流等,并且正确描绘了它们的流向。这不仅为接下来的课堂讨论提供了直观的视觉基础,也展示了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思维导图第二位同学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了洋流的概念、性质、成因、影响和分布,这一方法极具创意且效果显著。思维导图通过节点和连线,将洋流的各个方面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从中可以看出,该同学对洋流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能够深入剖析其内在机制。课堂讲解符老师在两位同学展示后,进行了细致的点评和补充。他首先肯定了两位同学的准备工作,并鼓励他们继续保持这种积极的学习态度。随后,符老师结合黑板上的洋流分布图和思维导图,深入讲解了洋流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符老师详细阐述了洋流如何影响气候的形成和变化。他解释了暖流和寒流对沿岸地区气温和降水的影响,以及洋流如何影响气候带的分布。例如,他提到了秘鲁寒流对沿岸沙漠气候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北大西洋暖流则为欧洲西部带来了温暖湿润的气候。在讲到洋流对海洋生物资源和渔业的影响时,符老师特别提到了北海渔场和纽芬兰渔场。他解释说,北海渔场位于北大西洋暖流与来自北极的寒流交汇处,寒、暖流交汇产生搅动,带来丰富的饵料,吸引了大量的鱼群,成为世界四大渔场之一。同样,纽芬兰渔场也是由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形成的。这两个渔场的形成,都充分展示了洋流在海洋生物资源分布中的重要作用。然而,符老师话锋一转,谈到了纽芬兰渔场的“消失”。由于过度捕捞、环境污染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纽芬兰渔场的渔业资源急剧下降,曾经繁华的渔场如今已变得萧条。这一事实引发了同学们的深思。符老师借此机会,向同学们强调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以及人类在利用自然资源时应该遵循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此外,符老师还讲解了洋流对海洋环境的影响。他解释了洋流如何携带污染物,在全球范围内传播,以及污染物在洋流中的降解和转化过程。这一内容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洋流作用的认识,也引发了他们对环境保护的思考。心得感悟 1. 重视课前准备:符老师通过让学生提前准备,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启示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也要注重课前任务的布置和检查,确保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2. 多样化教学方法:符老师通过让学生绘制分布图和思维导图,以及结合实例进行讲解,使得课堂内容丰富多彩,易于理解。我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3. 培养批判性思维:符老师在讲解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看法,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这使我意识到,作为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4. 关注生活实际:符老师通过结合生活实际中的地理现象,如厄尔尼诺现象、北海渔场和纽芬兰渔场的兴衰等,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地理知识的应用价值。这启示我在教学中,要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 5. 强调环境保护:符老师通过纽芬兰渔场的消失这一案例,向同学们传递了强烈的环保意识。这使我认识到,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让他们成为未来社会的守护者。通过这次旁听,我深刻感受到了符老师在教学上的用心和智慧,也认识到了自己在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我将把这次听课心得和感悟融入到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在周一下午的地理课堂上,我有幸听了一节有关洋流的地理课。这次的学习经历不仅让我对洋流这一自然现象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更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地理学科的魅力和价值。课程一开始,老师先带领同学们回顾上节课所学的有关洋流分布的相关内容。随后又通过具体形象的洋流分布图,为我们描绘了全球洋流的分布和流动情况。那些色彩斑斓的箭头和线条,仿佛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广阔无垠的海洋世界。随着老师的讲解,我逐渐明白了洋流的分布、它们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社会的重要影响。在听课过程中,我最为感兴趣的是洋流对气候的影响。地理老师采用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他化身为一位勇敢的旅行家,带领我们踏上一场关于洋流的探险之旅。每到达一个新的地点,老师就会结合当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特色,生动地为我们讲述相关的洋流知识。老师通过详细的案例分析和数据对比,向我们展示了洋流如何影响着全球气候,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和气候特征。例如,摩尔曼斯克的不冻港(北纬69°),如果没有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英国北部和挪威的海港将有半年以上的封冻期。这些知识的讲解,不仅让我对气候的形成和变化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理解了地理环境与人类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此外,我还对洋流对海洋生物资源和航运业的影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老师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图片,向我们展示了洋流如何为海洋生物提供丰富的食物来源和适宜的生存环境,同时也为航运业提供了重要的航道和避风港。这些知识不仅让我对洋流的经济价值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让我更加关注了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在这当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消失的纽芬兰渔场。一个曾是世界四大渔场之一,位于加拿大东部海域,由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而形成。这一渔场以丰富的鳕鱼资源而闻名,历史上曾有着“踩着鳕鱼群的脊背就可上岸”的美誉。然而,在几个世纪的肆意捕捞之后,哪怕后来人们竭力挽救,也无计可施,成为了一片“死海”。我感慨万千,回想自己上高二学到四大渔场的时候,还深入了解了相关内容。当听到老师说有一个消失了,我很震惊。纽芬兰渔场的消失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它告诉我们必须珍惜和保护自然资源,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才能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通过这次见习听课,我不仅收获了丰富的知识,还培养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意识到,地理学科不仅仅是一门课程,更是一种观察世界、理解世界的方式。它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也为我们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方法。总而言之,这次听课让我收获满满,学到了很多,不单单是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老师的授课方式,让我赞不绝口。
周一下午听了符老师的地理课,我不仅对地理教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教育工作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首先在课前,同学们一起齐读课文,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习惯,阅读次数多了自然而然就能记住其中的内容。还记得我初中地理课很喜欢看中国地图,看着看着我发现我记住了所有省份的位置。洋流部分课程分为概念、性质、成因、分布、影响五方面。本节课讲的是第二节“洋流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首先先回顾了上节课“洋流的分布“的知识点,然后符老师用台湾暴雨导致桥面坍塌这一实例引出了洋流对生活的影响作为课堂导入,可以带动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以及可以更好的理解课程内容。在讲授洋流的影响时,老师让同学们在地图中找出冰岛和库朱瓦克的位置,并在ppt中展示两地的自然景观,从而引出纬度相近但自然景观出现差异是因为寒暖流影响不同。老师还举了一个实例是泰坦尼克号为什么会撞冰山,原因是寒暖流交汇会形成海雾,导致看不到从高纬度被寒流带到中纬度的冰山。通过这些丰富的实例,我深深记住了洋流这个知识点,我相信同学们也会印象深刻。引入实例,可以更好的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接下来是做题巩固。然后老师让大家讨论“寒暖流交汇处为什么容易形成渔场”。这也让我深切体会到学生参与课堂的重要性。学生们讨论并积极发言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也促进了他们之间的思维碰撞和知识共享。我意识到,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创造一个开放、包容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让课堂成为他们学习、成长的乐园。通过这堂课的见习,我学到了优秀的教学方法和经验。同时,我也更加明白了教师的使命和责任,就是用心去关爱每一个学生,用智慧去启迪他们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