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我国抑郁症患者已达9000万,发病率高达5%~6%,且近年来逐年上升。由于精神健康领域医疗资源不足,有近八成抑郁症患者没被“发现”,九成抑郁症患者没能得到专业治疗。”
这是一本有趣的书,只有200页,足以在2小时内一口气读完。
本书围绕蛤蟆先生陷入抑郁后,在朋友的关心帮助下,接受了10次心理咨询的线索展开,心理学理论方面深入浅出,亲切易懂。
看着蛤蟆的成长,读者似乎也跟着看明白自己的些许成长历程。
这本小书,是英国畅销了20多年的国民级心理咨询入门书。凝结了作者罗伯特·戴博德多年心理咨询工作的心得。对于纠结自己该不该去看心理医生的人儿,它会给你答案。
书里的概念不是为了让我们给自己或别人贴标签,只是帮我们更好去理解我们的行为根源,让人对自己和身边人的行为方式,有初步的理性认识和反思,并学会去提升自己的应对方式。毕竟,人生在理性的智商之外,情商的提升,才是帮我们成长和完善自己的底层力量。
这里挑选了书中经典的三个心理窗口,从中可以看到,一时陷入抑郁情绪并不可怕,及时发现并治疗后,人心是可以一步步奔向光明的。
一、探索你遗忘的童年
书中,苍鹭医师引导蛤蟆先生理解了什么是“儿童自我状态”,它由我们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包含了我们儿时体验过的所有情感。
成年后,某些特定的情形或场景,会激发我们做出自动反应,我们依然会和小时候一样去行动和感受。
童年时期,我们与生俱来的情感包括快乐和深情,愤怒,悲伤,恐惧。一个孩子的自然行为混合了以上几种情感。
但当这个孩子的养育者,无法很好地满足他的某些情感需求时,甚至漠视和伤害他时,这个孩子就会自发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发展出自己的一套生存策略,来应对和防御比他强大许多的养育者,去适应他们的喜怒无常。
这就让孩子从“自然型儿童”转化为了“适应型儿童”,甚至,会压抑自己的某种情绪。比如蛤蟆先生,他就从不敢表露愤怒,总是顺从别人,以至于觉得自己从来不会愤怒,还很温和。其实,只是压抑的太深,连自己都骗过了。
这些陌生而有趣的理论,让蛤蟆先生想起自己遗忘许久的童年,那种抹不去的孤独感,少有爱和快乐的回忆。他有一位严苛的父亲,总期待他能继承祖父创立的家族酿酒企业。
母亲,是一位对父亲唯命是从的女人,十分在意丈夫的评价,虽然爱孩子,却从不敢在丈夫面前拥抱孩子。她刻意收起慈母的一面,只为了避免惹丈夫不悦,而遵循他严格的育儿观。蛤蟆先生的记忆里,母亲拥抱他的次数,少得可怜。
这些闯入脑海的记忆,让蛤蟆先生发现,自己在内心深处对父母是极度愤怒的。虽然父母为他付出了最大的努力,他也继承了父母丰厚的遗产,但这种压抑于心的愤怒,从未消退。
在与苍鹭医师的面谈中,蛤蟆先生意识到,这些愤怒,源于儿时的自己,对严苛父母刻意而笨拙的讨好,却从未得到过父母的赞赏。
他们的挑剔,导致他总觉得自己做错了事,总以“道歉”来讨好父母,更不敢说出忤逆的话,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愿。
这些习惯,也带到了他成年后的生活中,他对待朋友也是如此压抑自己的愤怒,顺从他们的批评,不敢表达真实的情绪。
这种从童年发展而来的防御机制,用来保护我们免于伤害。以至于成年后,哪怕有些所谓的伤害,并不存在,或是自己想象出来的,也会无意识地重演童年的行为模式。
生活中,那些以“顺从”为防御的人,会习惯依赖,他们总觉得自己永远都没真正长大成人。
苍鹭的引导,让蛤蟆先生有了久违的快乐,他明白,自己终于不用总是对别人道歉了。
二、人生剧本和角色选择
蛤蟆总觉得自己是朋友眼中的笑话。觉得朋友老獾像父亲一样,总有种威严压着他,在獾面前,自己从来不敢说一个“不”字。
苍鹭引导蛤蟆先生认识到,一个人要变成想成为的自己,必定要经历行为和态度的转变,付出艰辛努力,勇气与决心。通往蜕变的路,总是一条艰苦之路。
走上这条路的第一步,就是要对自己诚实,看到自己所处的状态和阶段。而每个人身上,都存在三种心理状态:父母自我,童年自我和成人自我。
1.父母自我状态,此状态下,我们基本不是在挑剔,就是在教育别人。让我们表现的正如自己的父母,从他们那里学到的所有价值观和道德观,是非观,影响和左右着我们的行为。它让我们不自觉地,会自我批判。
如苍鹭咨询师所说: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所以,我们常会自我惩罚,自我折磨。
只有停止自我批判,才能开始爱自己。
2.成人自我状态,指的是我们用理性而非情绪化的方式,来思考和行事,是最理性和沉稳的状态。
这个状态下,我们能合理地计划、考虑和做决定。既不会被头脑里父母的声音干扰,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让我们能静心评估自己的行为,或倾听别人,不随便反驳。
3.童年自我状态,让我们体验到童年的感受,无论积极或消极情绪,当我们再次去体验,都无法学到任何新的东西,只是重复那种情绪波动。
蛤蟆先生认识到,处于父母自我或儿童自我状态时,几乎不需要思考,就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说什么,演戏般,有固定的台词和情绪,和条件反射差不多。而大多数人,也常会因为惰性,会停留在这样的舒适区,从未想着去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像成年人一样,对自己的行为和情绪负责,也就显得弥足珍贵。在成人自我状态下,我们才能发现,每个人对自己心情和行为导向,是有自主权的。我们是有力量来改变处境,改变自己的。
但,自我达成的人生,三种状态都是必须的,没有孰优孰劣,都有其对生存的价值和特殊重要性。
只是,我们需要学会反思和自觉,让我们看清自己日常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处于哪种状态,才有继续前进的主动权。
三、人生坐标与剧本游戏
当蛤蟆先生像讲故事一样,向苍鹭叙述自己的过往,全面回顾自己的人生,他开始意识到某些人、某些事,在长久以来的岁月里,是怎样影响着自己。
于是,他渐渐获得了一种能力,就是在回忆时不再谴责自己,而是学会客观理解和接纳事件本身,反思自己,并从中学习领悟。
他想知道,自己如何一步步写出了目前的人生剧本,又该如何改写自己的人生剧本,让自己开心起来。也就是说,他想探索自己的人生态度和行为源自哪里。
白鹭告诉他,一个人生命最早期的阶段,大约从出生到四五岁时所发生的一切,普遍影响着人们后来的成长,牵涉到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和别人。也就是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这不是一个外在的物理世界,而是一个内在的,包含着我们情感和情绪的心理世界。
当我们决心改变自己,就需要问自己2个问题:
1.我是怎样看自己的?我好吗?
2.我是怎样看别人的?他们好吗?
为了便于理解,白鹭画下了一个坐标,并写下四种态度组合:
a.我好;你也好。
b.我好;你不好。
c.我不好;你好。
d.我不好;你也不好。
一旦我们在童年决定用哪种态度,它就会变成我们存在或底层逻辑。我们便会构建出一个世界,不断确认和支持这些信念和预期,把自己的人生,变成一个“自证预言”。
比如,有人酗酒,就是为了证明生活让自己不快乐,自己不被善待。而喝醉后不适感,刚好可以印证自己悲惨的预期。
有的人,玩的是“我好;你不好”的游戏剧本,处于这个心理坐标的人,最不容易抑郁,因为,他们常会占领权力和权威的制高点,把斥责和惩罚别人视为己任。他们自卫的方式,便是把内在的恐惧投射到别人身上。
而蛤蟆先生,在这四个组合中,玩的是“我不好;你好”,以至于它总是觉得自己很卑微,不重要,而别人都是对的。
它会长期让人处于“低自尊”的受害者心态,却更善待别人。玩这种剧本游戏,会觉得自己人生被不好的力量所影响,无法掌控人生,总焦虑自己不够好。
苍鹭让蛤蟆看见了自己正在创造的剧本游戏,也让他明白,是时候就此打住。
“我好——我不好,你好——你不好”这四种人生坐标和剧本游戏,能让我们明白自己对人、对事的自动反应机制,看到人生幸与不幸的根源所在。
至此,蛤蟆先生共与苍鹭咨询师完成10次面谈。他的情绪温度分值(满分10度)也从起初接近崩溃边缘的1-2度,提升到充满活力和梦想的8-9度。他完成了自己的另一次成长,让内心那个充满依赖、怕犯错的孩子,成长为有力量和勇气去表达自己的独立男人。
四、结语
蛤蟆在最后一次面谈后,获得了新生,他有动力和能力去规划新的未来。苍鹭让他懂得什么是高情商,怎样理解自己内心的情感世界,并且掌控它。
还记得,本书一开始,在第一次见到心理咨询师的时候,蛤蟆就问白鹭医师“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白鹭直视着蛤蟆先生的眼睛说:“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
信任,与被信任是,一直是咨询关系的起点,也是终点。本书中,苍鹭在每一次面谈中,从未直接给予蛤蟆先生答案,而是引导他自发思考,从中领悟。
愿每一位不幸陷入抑郁的人儿,都有幸遇见值得信赖的疗愈者,积极治疗,找回自己的力量,早日走出内心的黑森林,拥抱阳光下的温暖。
我想,这就是作者创作此书最朴素的初衷。
ps:
“高情商的人,都有强大的自我意识,能管理情绪,能从悲伤和不幸中重新振作。最重要的是,他们能控制冲动,要懂得延迟满足,从而避免轻率的绝顶和不妥的行为。
同时,高情商的人,也能辨识他人的感受,共情,理解和回应,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高情商,让我们在自我成长和完善的路上走得更远,带领我们从独立的个体,走向共生的关系。
共生,则体现出一个人的成熟和自我接纳,能求同存异,接纳他人,让我们在社交个工作上,与人有效联结,协同合作。”
点亮【在看】,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