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家庭都一样,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在我看来,在幸福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童年温度都很高。
而不幸家庭由于正能量被内部消耗,导致孩子的童年温度低且持续下降。以自身为例,如我上次撰文标题所言,《童年的温度决定人生高度》。
简友们被戳中泪点,纷纷留言。
森林的女神说,我的童年也是这样,长大后,一直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若遇上对自己呵护有加的人,便
诚惶诚恐不知道作何反应。
结婚以后,爱人在感情上没有了恋爱时的积极,自己便越发心里难过。
有了孩子以后,我只有一个目标:不让我的孩子童年和我一样。
我也要成长,我要陪他们一起成长,给予他们很多很多的爱,很多很多。这也是自愈。
应慕晨留言,我很少评论的,但是这篇直扣心弦的文章,我真的无法不去表达一下感同身受的心境。
希望我们这些童年缺爱的孩子能够从书中自得一片天地,用尽全力地去寻找快乐。
有时候总有身边的人问我为什么心理学,我没有回答。
因为学心理学只是为了自己还能知道有颗心,自己还是一个生命,自己还活着。
这些真诚的回应让我动容,也顿感责任重大。
我想对童年的自己和曾缺爱的你们说:童年的温度决定人生高度,可后天的努力决定人生的宽度。
1
我的高中同桌Y从小父亲重男轻女,有了弟弟后越发严重。
她的母亲既无法改变其父根深蒂固的观念,只有特别怜爱Y,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爱。Y因此特别黏母亲,几乎形影不离。有一次,母亲需得单独去做客,Y哭闹着不让母亲前往。
母亲万般无奈,只得狠心撇下女儿和老公在家。Y极恐,嚎啕大哭。
谁知她父亲越发反感,竟打开窗户直接把Y丢了出去,当时外面正下着瓢泼大雨。
多年后,Y跟我聊及此,犹怜童身一泫然。
可就是这样的她,从中学到大学历经了几段不太顺利的恋爱,最后在工作地深圳找到了真爱。
老公从事房地产开发,婆家给准备了150平方米学区房做婚房。如今她自己也在深圳购了一房,当起了房奴。
育有一子,活泼可爱。老公疼爱,婆婆帮带,一家人其乐融融。
2
2011年遇见同事T,相见恨晚。
她也自有一段心酸往事:父母双职工,祖母和父亲均重男轻女。
一到拜年,祖母给孙子们准备红包和鸡蛋,作为长孙女,她独没有。
祖辈倒也罢了,父亲向来视她为无物。
T自小住在锰矿区,入区子弟学校念书。后因工作变动,母亲离家路遥遥,唯父亲可每天下班回家。
可自她记事起,父亲下班回家吃过饭就走,全程无交流,剩下她孤灯作伴,顾影自怜。
只有母亲嘘寒问暖,关怀备至。
就这样倔强地成长。从中学时贪玩变问题少女到上大学,恋爱工作两不误,自编自演幸福剧。
只是与父亲始终找不到贴心贴肺的感觉,诉衷肠也只对母亲。
这些年的历练,使她处世妥帖周全。
每次父亲来住,打点安排甚合父心。那次微信她父亲发短信:爸爸爱你。她竟惶恐,拿至我前。
我同忐忑,问:"你要不要问下是否发错了?", Y头摇成拨浪鼓:我不敢。
可这丝毫不妨碍她与夫君琴瑟和鸣,共度良辰。相夫教子,举重若轻。
职场上T越发如鱼得水,其父对幼子舐犊情深,让她将父亲慢慢原谅。
3
《中国诗词大会》一出,董卿更红。这次连她幼年受到的严格管教也被挖掘出来。有人质疑其父严厉有余、温情不足,导致董卿敬而远之少亲昵。
有人觉得其父应还她一个拥抱,因为给予童年的她的父爱残缺不全。
白岩松更有著名论断:有时候看董卿的背影,觉得她挺孤独的。
可那又何妨?董卿的风姿绰约、风华绝代大家有目共睹,似乎验证了天下无不是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