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淮阴师院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一瞥
朱梅珍王德勋张同刚
春风拂面,杨柳依依。走进淮阴师范学院校园,立刻就会感受到一股以德治校、依法治校的浓浓氛围。
引导学生勤修品德
淮阴师院把学生品德建设作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抓实抓细,坚持用道德来引导学生,用礼节来规范学生的行为。一是依靠制度的约束。每年新生一入学,就组织学生学习《淮阴师范学院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大学生文明公约》《大学生文明礼仪规范》等规章制度,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小节做起,点滴勤修。二是依靠环境的熏陶。在校园干道两旁,并排竖立着以周恩来名言警句为主要内容的10余座灯箱;陶行知名言碑廊让你流连忘返;办公楼、教室、阅览室中,周恩来、陶行知的名言也随外可见;在学生的每天必经之处——学生宿舍的通道旁,立着一面很大的“师容镜”,镜面上镌刻着周恩来在南开学校读书时对自己仪容的要求:“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三是依靠活动的强化。该院为学生搭建了“道德自尊、学习自强、生活自管、是非自辨”的舞台,通过举行思想品德知识竞赛、礼仪形象风采大赛、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辩论赛、文明素质教育评比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是非判断的标准。
浇铸学生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的追求是思想道德的最高境界,也是“德治”的核心内容。淮阴师院坚持引导广大学生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扬起理想的风帆。该院采取的措施是:
——以“两课”教学为主渠道。针对学生中存在的许多认识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和讨论,辅之以音像资料和辅导报告。结合“两课”教学,开展“以中华民族富强为己任、为民族振兴而读书”、“我的事业在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这些主题教育的鲜明特点就是把学生的理想信念——祖国的富强——自己的成才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热血沸腾后作冷静的、现实的思考,增强了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并对选择未来人生道路产生了重要影响。
——抓好社会实践环节。广大学生利用节假日,到周恩来纪念馆、周恩来童年读书处、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瞻仰、凭吊,学习周恩来的伟人风范,学习先烈的英勇业绩,“立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学生们深入到工厂、农村、基层街道,开展科技培训、技术咨询、挂职锻炼、济贫助学、家电维修、社会调查等活动,感受改革开放的气息,获得自我学习、自我锻炼、自我完善的能力。由于该院坚持不懈、形式多样地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大为增强。近3年来,共有4459名学生主动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发展学生党员641人,占学生总数的9%。
培植学生法制观念
“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淮阴师院坚持“法治”与“德治”的紧密结合,相互交融。近几年来,该院把普法宣传教育摆在重要位置,制定了《淮阴师范学院依法治校规则》等规章制度,每年年初,学校与各系、部门都要签订普法安全教育责任状,积极开展普法知识、校园安全知识学习竞赛和宣传月活动,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以及自我防范、自我保护意识。
为生动活泼地开展法制教育,该院坚持有计划、有步骤地聘请有关专家、学者举办法制讲座或培训班,“以案说法”;组织学生观看毒品展览、观摩法庭审理,带学生到当地看守所接受警示教育;开设《法律基础》课程,系统讲授法律基础知识。这些实在的措施使学生从认识层面转向具体的行为层面、实践层面,从而培养了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广大学生能自觉地同各种违纪、违法行为作斗争,自觉抵制黄、赌、毒、邪(教)的侵蚀和诱惑,提高自身的“免疫力”,筑起一道精神防火墙。
“德治”、“法治”双管齐下,为淮阴师范学院的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该院先后荣获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文明学校、江苏省社会实践先进集体、江苏省普法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保护国家安全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本文系原创非首发,首发于《中国教育报》2001年5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