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本质是什么?
《百年孤独》里的一句话特别好:
“就是一个人活着不要对别人心存太多期待。
我们总是想要找到能为自己分担痛苦和悲伤的人,可大多数时候,我们那些惊天动地的伤痛,在别人眼里,不过是随手拂过的尘埃,或许成年的孤独,就是悲喜自渡。 ”
----【书朋捡话】
阅读需要每天坚持,这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要相信坚持和积累的力量。
【每天推荐一本书】第1864天
今天又是美好的一天。
你好,我是刘书朋。
今天,我推荐的这本书是:
《伊万·伊利奇之死》
作者:
[俄] 列夫·托尔斯泰
一八二八年,出生于俄国图拉省克拉皮文县,世袭伯爵。
一岁半丧母,九岁丧父,由姑妈带到喀山抚养。
十六岁考入喀山大学法律系,后退学回乡,投身农奴制改革。
二十三岁时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
三十四岁结婚,与妻子前后共育有十三个孩子,其中五个孩子夭折。
一九一〇年十一月十日,八十二岁的托尔斯泰秘密离家出走途中患肺炎,十天后病逝于阿斯塔波沃车站。
本书内容的简单介绍:
托翁死亡描写神作,写给每一个用尽全力过着平凡一生的普通人!
小说讲述了一位备受推崇的法院官员,本来过着平常无奇的生活,突然间得知自己患了重症,即将面临死亡,于是开始思考生命和人生的故事。小说以白描的手法细致地表现了人类在面对死亡之时全部的精神活动,深入思索关于死亡的议题 ,引发每一个人去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真谛。
死亡带来痛苦,也带来对于活着的反思。诺贝尔文学院评选的史上百部文学作品之一,文学巨匠托尔斯泰晚年力作,精悍隽永,对存在的思考、人性的剖析之深刻可与《局外人》《变形记》对读。
生命有意义吗?人生究竟有无意义?死亡是必然的吗?死亡之后又是什么?托尔斯泰在这部精悍的小说中深入思索了死亡所有的议题。更是将人在患重症时的心理描绘地细腻鲜活,其中妻子的不厌烦,朋友的漠视,医生的敷衍,将死之人的绝望,都真实的可怕。可能文学史上没有第二本书如此直面死亡,如此真实地描写死亡。
书评是从不同角度了解一本书的重要方式,
一起看书评:
①
未知生,焉知死。托翁晚年的中篇力作某种程度上也是孔子这种生死观的写照:伊万·伊利奇之死,实则是他并不漫长的渺渺一生。而在伊利奇弥留之际时常涌入脑海的,恰是过往曾经的一切:童年的快乐,青年的友谊,初入职场的美好等等,只不过离童年越远,离现下越近,快乐就越渺小,越消融,直到婚姻的不经意间,公务的不由自主,病痛的不期而至。正如托翁只用匆匆几笔就交待完所有轻松愉快的前半生,却用几乎整部篇幅让我们和伊利奇一起捱过后半生的苦恼、疑惑与不甘。因为生活大抵如此。这其实像极了我们所有人:前半生被生活裹挟身不由己却总是健步如飞,后半生以为能主宰生活事必躬亲却往往步履蹒跚,到最后难免步入痛苦、恐惧与虚无。托翁笔下伊万·伊利奇的“出生入死”,恰是每个人的日常与终局。
②
伊万·伊利奇在意识到自己的人生其实“不对”之前,大概就像福楼拜写的“人对自己的需要、自己的理解、自己的痛苦,永远缺乏准确的尺寸”一样吧。尽管语言终究只是媒介,但看到托尔斯泰写出那个困住伊万·伊利奇的黑袋子时,心还是像被狠狠揪了一下。无论如何,意识到生活真相后的痛苦总比麻木好。
③
死亡带来的本能恐惧令人丧失理智,但也迫使人冷静下来回顾过往,认清那些充斥着人生的每一个角落的、隐瞒了生与死的谎言,头颅不再仰成完美的角度眺望“理想”,低头看到“真实”,然后终于产生“生活不应该这样”的疑惑,发现了“平常”中隐藏的可怕之处。没有意义的生活,最终会以痛苦的形式降临心中。
④
上学,工作,婚姻,在旁人看来我的人生在走上坡路,但我知道生命也在同程度地在脚下流逝,这份“出生入死”让生活失去意义,其无情更像是自然规律,只有人类才思考生活的意义和人生真谛。 人人皆是伊万·伊利奇,用尽全力过着平凡一生。
⑤
可怕的不是死,是等死
人人皆是伊万·伊利奇。
以上是朋朋整理的书评,
仅供参考。
每本书都有祂专属的信徒,
通过上面有限的信息,如果你已经对这本书好奇、感兴趣了,
去读一读,看一看吧。
看过后可以来这里留下你自己的书评。
最后是这本书其他的一些重要信息:
【ISBN号】978-7-201-19284-0
【中图法分类号】I512.45
【主题词】中篇小说-俄罗斯-现代
今天的推荐就到这儿,明天见
。。关注朋朋,遇见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