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复习课以"液体压强"为主题,希望通过知识梳理和实验探究突破学生认知难点。回顾教学过程,既有值得肯定的亮点,也暴露出需要改进的问题。成功之处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采用"问题链"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网络。通过"潜水员下潜时装备变化""水库堤坝结构设计"等真实情境,串联起液体压强公式、影响因素及连通器原理等核心知识点,使零散概念形成体系。二是创新实验设计,将传统压强计实验升级为分组对比实验,学生分别探究不同液体、不同深度对压强的影响,通过数据共享完成规律总结,深化了科学探究能力。教学中也存在明显不足:首先,分层教学落实不到位。在例题讲解环节,仅设置基础题和拓展题,未针对中等生设计过渡性练习,导致部分学生在应用公式解决变式问题时出现思维断层。其次,课堂生成资源利用不充分。当有学生提出"U形管倾斜是否影响压强测量"时,因时间限制未能及时展开讨论,错失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良机。此外,数字化实验手段运用较少,传统仪器读数误差影响了部分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改进措施包括:1.设计阶梯式习题组,增设"液体注入容器后压力变化"等中档难度例题;2.录制微课解析课堂生成问题,通过班级群延伸讨论;3.引入压强传感器开展数字化实验,提升测量精度。后续教学中还需加强理论联系实际,例如结合血压计、地暖系统等生活案例,让物理概念真正"活"起来。
本次反思使我深刻认识到,复习课不仅要温故知新,更要通过精准诊断实现查漏补缺。教师应善于捕捉教学动态,用创新设计激活学生思维,让物理复习成为提升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