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这一切都是谁教会你的?”
回答很快:
“痛苦。”
——阿尔伯特·卡缪,《瘟疫》 我的身体隐隐作痛,于是去看医生。本来一切都很平常,直到医生看到我的尿检报告。 我有尿血的迹象。
医生用公事公办的口吻说:“你要到医院做些检查......肾功能检查、细胞检查......” 我不 知道他后来说了些什么,一听到“细胞检查”就蒙了~癌症。
我记不清医生让我什么时候、到什么地方进行诊断检查。本来这是最简单不过的要求,
我居然让他重复了三四次。
“细胞检查”,我的脑海里一直萦绕着这个词。感觉就像刚刚在自家⻔口被人打劫了。我 的反应为什么这么强烈?我的医生学识渊博、医术精湛,他正在根据诊断决策树检查我 的四肢。我患上癌症的可能性很小。不过理性分析在当时无关紧要。
面对疾病,情绪高于一切,恐惧难以避免。我们在生病时情绪会变得非常脆弱,原因在 于我们的心理健康有一部分源于“刀枪不入”的幻觉。
疾病,尤其是严重的疾病,打破了这种幻觉,“我们的个人世界很安全”的信念受到了动 摇。突然之间,我们感到虚弱、无助和脆弱。
问题是医务人员在治疗时忽略了病人的情绪反应。这说明医务人员没有注意到,有越来
越多的证据表明,人们的情绪状态对患病和康复的过程会产生显著的影响。
现代医学护理常常缺乏情绪智力。病人也许可以从护士或医生的一言一行中获得有用的
信息和心理安慰,但如果医务人员处理不当,就会导致病人绝望。
医务人员总是对病人的困扰表现出不耐烦或者漠不关心。当然也有些富有同情心的护士
或医生在治疗病人时愿意耐心地安慰病人,提供病情信息。
不过专业领域的趋势是,组织的强制性要求使医务人员忽视病人的脆弱心理,或者由于
医疗压力过大而无法采取措施。由于医疗系统日益重视经济效益,情况变得越来越糟糕
了。
我们要求医务人员在治疗的同时关怀病人,充分考虑病人的生理和社会现实因素,而不
是将其排除在治疗之外,这不仅是出于人道主义方面的原因,还有其他更加迫切的理
由。
目前科学已经证实,无论是预防疾病还是治疗疾病,在治疗病人的同时调节病人的情绪
状态,可以获得额外的医疗效果。当然不是所有情况下都会这样。
不过根据成百上千的病例数据,平均来看,这些额外的医疗效果足以表明情绪干预应当
成为严重疾病治疗标准的一部分。
现代社会历来把医学的使命定位为治疗疾患,即医治身体的不适,而忽视了病态,即病
人患病的体验。病人受其影响,也在无形中忽略了自己对身体疾病的情绪反应,或认为
情绪反应与疾病毫不相干。
目前的治疗模式完全忽视了心理会显著影响身体的观点,从而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态度。 另一个极端则是同样无益的观点,即认为人们通过保持愉快心情或乐观态度就可以治疗 最严重的疾病,或者病人对疾病负有首要的责任。“态度治疗一切”这种花言巧语只能制 造混乱和误解,夸大心理对疾病的影响程度,也许更糟糕的是有时还会让人们对患病感 到内疚,好像疾病是道德败坏或精神无价值的标志。
真相处于两个极端之间。通过归纳科学数据,笔者旨在澄清这些矛盾的观点,更加清晰
地理解情绪以及情绪智力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程度,消除无稽之谈。
身体的心理:情绪对健康的影响1974年,罗彻斯特大学医学与牙科学院实验室的一项发 现改写了人体的生物学地图。心理学家罗伯特·阿德(Robert Ader)发现,人体的免疫 系统像人脑一样具有学习能力。
这一发现震惊了医学界,当时医学界普遍认为只有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才会根据经验改
变反应方式。阿德的发现引发了科学界对中枢神经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大量沟通渠道的
探究,也就是对把心理、情绪和身体紧密联结起来的生物通道的研究。
在阿德的实验中,研究者给小白鼠喂⻝一种药物,用人工方法抑制其血液中对抗疾病的 T细胞数量。每次给小白鼠喂⻝时用含有糖精的水伴服。
阿德发现,不给小白鼠喂⻝抑制性药物,只喂⻝糖水,依然得到小白鼠T细胞数量减少 的结果,甚至有些小白鼠出现了生病和死亡的现象。作为对糖水的回应,小白鼠的免疫 统学会了抑制T细胞。根据当时最先进的科学认识,不应该出现这种情况。
巴黎理工学校神经学家弗朗⻄斯科·瓦雷拉(Francisco Varela)指出,免疫系统是身体 的大脑,决定身体对自身的感觉,即判断什么是属于身体的,什么是不属于身体的。免 疫细胞随着血液流遍全身,几乎与其他所有细胞进行接触。
免疫细胞能识别出来的细胞就会安然无事,识别不出来的细胞就会遭到攻击。免疫细胞
的攻击可以帮助人体对抗病毒、细菌和癌细胞,但假如免疫细胞无法识别人体的一些正
常细胞,就会引起过敏症或狼疮等免疫性疾病。
在阿德的发现问世之前,每一位解剖学家、内科医生和生物学家都认为人脑(及其通过 神经中枢系统遍布全身的外围系统)和免疫系统是两套独立的系统,不会对彼此的运行 产生影响。控制小白鼠味觉的大脑中枢与产生T细胞的⻣髓区域之间没有联结通道,这 种想法持续了大约一个世纪。
阿德的发现促使科学家重新研究免疫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之间的关联。专⻔研究这一领 域的心理神经免疫学(Psychoneuroimmunology),现在已经成为一⻔前沿医 学。“Psycho”意为“心理”,“neuro”意为“神经内分泌系统”(包含神经系统和荷尔蒙系 统),“immunology”意为“免疫系统”,该学科的名称正好揭示了心理、神经以及免疫 系统之间的联系。
有科学家发现,在大脑和免疫系统活动最广泛的化学信使(chemical messengers)在 调节情绪的神经领域分布也最为密集。情绪通过一条直接的物理通道影响免疫系统,关 于这一点,阿德的研究伙伴戴维·费尔腾(David Felten)发现了极为有力的证据。
费尔腾注意到情绪对自主神经系统有着非常显著的作用,从胰岛素的分泌水平到血压无
一不是由情绪调节的。费尔腾与他的妻子苏珊娜以及其他同事共同发现了自主神经系统
与免疫系统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直接对话的交会点。
借助电子显微镜,他们发现自主系统神经末端有突触状的触点与免疫细胞直接接触。这
种物理的接触点促使神经细胞释放神经递质,以此调节免疫细胞。事实上,神经细胞与
免疫细胞互相释放信号。这一发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此之前没有人知道免疫细胞居
然能够接收神经系统所传递的信息。
为了检验神经末梢对免疫系统的作用,费尔腾进一步用动物进行了实验,他切除了动物
淋巴腺和脾脏(免疫细胞储存或产生的场所)的部分神经,然后用病毒来检验其免疫系
统。结果发现动物对病毒的免疫反应大为下降。
费尔腾由此认为,没有这种神经末梢,免疫系统就无法像以前那样抵御入侵的病毒或细
菌。简而言之,神经系统不仅与免疫系统存在联结关系,而且对正常的免疫功能有着至
关重要的作用。联结情绪与免疫系统的另一个关键通道是通过应激释放的荷尔蒙的影响
实现的。
儿茶酚胺(即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皮质醇和催乳素,以及有天然镇静作用的
内啡肽和脑啡肽在个体应激唤起时会全部释放出来。每一种激素都会对免疫细胞产生影
响。
虽然其中的影响机制很复杂,不过主要的影响是,如果全身荷尔蒙水平升高,免疫细胞
的功能就会受阻,应激抑制了免疫抵抗,至少暂时如此,这样做的目的可能是为了保存
能量,在更加迫切的生死关头优先使用。假如应激持续不断,而且非常强烈,荷尔蒙的
抑制效果会持续更⻓时间。
微生物学家和其他科学家越来越多地发现大脑与心血管系统以及免疫系统之间存在诸如
此类的联系,他们不得不接受曾经是不可思议的科学观点。
有害的情绪:临床数据
尽管存在科学的证据,但是大多数医生仍然对情绪影响病人的临床表现感到怀疑。
其中一个原因在于,尽管很多研究发现应激和负面情绪会降低各种免疫细胞的有效性,
但这种变化是否足以影响医疗效果还没有完全搞清楚。
尽管如此,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医生开始认识到情绪对医疗的作用。比如,斯坦福大学著 名的妇科腹腔镜外科医生卡姆伦·尼扎特(Camran Nezhat)博士说:“如果预约做手术 的病人当天告诉我她非常害怕,不想做手术了,我就会取消手术。”
尼扎特这样解释:“每一位外科医生都知道,极度恐慌的病人手术结果通常很糟糕,这 些病人会流血过多,更容易发生感染和并发症。他们的康复也会比较困难。如果他们的 情绪能保持平静,治疗效果就会好得多。”
原因很简单,恐慌和焦虑会导致人体血压升高,外科医生动刀的时候,血压扩张的静脉 就会流血更多。失血过多是最可怕的外科手术并发症之一,有时还会致命。除了这种病 例,关于情绪对临床重要性的证据越来越多,其中最有力的数据来自一项综合分析研 究,这项研究综合了101项小型研究以及一项涉及几千人的大型单项研究的成果。
研究证实,在一定程度上,情绪不稳定会危害健康。慢性焦虑、⻓期抑郁和悲观、持续
紧张或不满、愤世嫉俗或多疑的人,经研究患病⻛险是常人的两倍,包括哮喘、关节
炎、头痛、胃溃疡以及心脏病(每种疾病代表主要、广泛的疾病分类)。
因此,困扰情绪是疾病的⻛险因素,其有害性相当于吸烟、高胆固醇对心脏病的危害,
也就是说,成为健康主要的威胁。
当然,这是一种广泛的统计学意义上的联系,并不是说有慢性负面情绪的人就一定更容
易患病。不过,情绪对疾病潜在影响的证据比这项综合分析研究的结果要广泛得多。对
特定情绪——尤其是三大负面情绪:愤怒、焦虑和抑郁——进行更加细致的研究,可以
探明情绪医疗意义的特殊途径,尽管我们尚未完全了解这些情绪发挥作用的生物学机
制。
自毁性愤怒 一名男子说,前不久他的汽⻋被撞,整个旅程泡了汤。保险公司给汽⻋贴上数不清的红 色胶带,汽⻋维修厂对汽⻋的破坏则更加严重,而他还要为此支付800美元。这甚至不 是他的错。他受够了,每当坐上这辆⻋,他就感到无尽的厌恶。最后他无可奈何地把⻋ 卖掉了。几年过去了,这段回忆仍然让他感到愤怒,就像刚刚发生一样历历在目。
这是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对心脏病病人愤怒情绪研究的一部分,研究者有意激起病人的痛 苦回忆。和上面这位痛苦的男子一样,所有受测病人均发作过一次心脏病。研究的目的 是考察愤怒对病人心脏某些功能的显著影响。结果非常惊人,当病人叙述让他们发怒的 事情时,他们心脏的泵效下降了5%,有些病人的心脏泵效下降了7%甚至更多——达到
了心脏病学家认为是出现心肌缺血迹象的范围,心肌缺血是指流向心脏的血液减少,这
是非常危险的信号。
诸如焦虑等其他困扰情绪不会导致泵效下降,身体用力的时候也不会。愤怒似乎是对心
脏危害最大的一种情绪。病人在回忆不愉快的往事时表示当前愤怒的程度只有事情发生
时的一半,这说明如果真正遇到非常气愤的事情,他们心脏受损的程度会更严重。
这一发现和其他相关研究一起揭示了愤怒情绪对心脏的重大危害。传统观点认为冲动、 高压的A型人格具有患心脏病的高⻛险,但这个观点现在已经站不住脚,最近科学界又 有新的发现,敌意才是最重要的心脏病⻛险因素。
杜克大学雷德福·威廉姆斯博士对敌意进行了大量研究。威廉姆斯发现,在医学院读书时 敌意测试分数最高的医生,相对于敌意测试得分低的医生,他们在50岁左右死亡的概率 是后者的7倍。
也就是说,易怒较之吸烟、高血压、高胆固醇等其他⻛险因素,对过早死亡的预测作用 更强。威廉姆斯的同事、北卡罗来纳大学的约翰·巴富特博士研究发现,接受血管造影检 查(即用试管插入其冠状动脉以检测病变程度)的心脏病病人,其敌意测试的分数与其 冠状动脉疾病的影响范围和严重程度存在关联。
当然,并不是说愤怒本身就会引起冠状动脉疾病,愤怒只是众多的影响因素之一。 美国国家心肺血液研究所行为医学分所的代理所⻓彼得·考夫曼解释:“我们尚未完全弄 清楚,愤怒和敌意仅仅在冠状动脉疾病的早期发展中起到随机的作用,还是在心脏病出 现后加剧问题的严重性,还是以上两种情况都存在。
我们以一位经常生气的20岁年轻人为例。每次生气,他就会心跳加速、血压升高,给心 脏增加额外的压力。如果这种情况反复出现,就会产生危害,”特别是由于每次心跳时 流经冠状动脉的血液会出现不稳定的湍流,“这会导致血管出现微小损伤,形成斑块。
如果习惯性生气导致心跳加速和血压升高,那么30年之后也许会加快斑块的形成,最终 引发冠状动脉疾病。”
心脏病一旦出现,愤怒激发的生理机制就会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这一点在关于心脏病 病人愤怒回忆的研究当中得到证实。已经患有心脏病的人发怒尤其危险。比如,斯坦福 大学医学院对1012名心脏病首次发作的病人进行了⻓达8年的追踪研究,发现当初最好 斗和最有敌意的男性患者心脏病第二次发作的概率最高。
耶鲁大学医学院对929名心脏病发后的病人进行了10年的追踪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结 论。容易被激怒的人较之脾气平和的人,前者心搏停止的概率是后者的三倍。如果他们 还有高胆固醇的问题,愤怒引发的额外⻛险将是常人的5倍。
耶鲁大学研究人员指出,除了愤怒之外,其他任何频繁引发全身应激荷尔蒙升高的强烈 负面情绪也会增加心脏病发死亡的⻛险。不过总的来说,愤怒在所有情绪当中与心脏病 的关联最密切,哈佛大学医学院进行的一项研究调查了超过1500名发作过心脏病的病人,请患者描述心脏病发之前一个小时的情绪状态。对于患有心脏病的人,愤怒引发心搏停止的⻛险将增加一倍;愤怒激发后,心搏停止的⻛险将会持续大约两个小时。
这些发现并不意味着在该生气的时候要压抑愤怒。有证据表明,在非常生气的时候试图
完全压制愤怒会使身体更加激动不安,血压升高。另一方面,我们从第五章了解到,一
生气就发泄出来只会火上浇油,使个体对不安的处境反应更加强烈。为了解决这个矛
盾,威廉姆斯指出,是否发泄愤怒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愤怒是否是慢性的。
敌对情绪的偶然释放对健康没有危害,但如果敌对情绪持续下去,乃至演变成对立人格
模式,问题就产生了。对立人格的特征是持续感到不信任和恶意,以及口头或行动上奚
落贬低对方的倾向,同时还表现为脾气反复无常,说翻脸就翻脸。
值得庆幸的是,慢性愤怒并不意味着死亡宣判。敌对是一种可以改变的习惯。斯坦福大 学医学院招募了一批心脏病病人,参与一个缓和暴躁脾气的项目。在接受控制愤怒的培 训后,他们心脏病第二次发作的概率比其他没有尝试改变敌对情绪的病人降低了44%。 威廉姆斯设计的另一个项目也有着类似的良好效果。
和斯坦福大学的项目一样,威廉姆斯的项目向参与者传授情绪智力的基本要素,尤其是 培养对愤怒的警觉性,以及愤怒出现后的调节能力和同理心。研究人员要求病人一觉察 到自身有恶意或敌对的想法,就把它们写下来。如果持续有这些想法,就要对自己说 (或者心里想)“停止”,打消这些想法。
研究人员还鼓励他们有意识地尝试用理性想法代替恶意、怀疑的想法。比如电梯迟迟不
来,尽量往善意的方面想,而不要想象这是某个自私的家伙在捣乱,从而生出怨气。碰
到不愉快的事情,学会从他人⻆度看待问题的能力——同理心是治愈愤怒的良药。
用威廉姆斯的话来说,“化解敌意的方法是培养信任感,所需要的只是正确的动机。如 果人们认识到敌意会导致早死,他们就会愿意改变”。
扫码关注思涵讲书,每天直播间一起听书,终身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