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全部有意义的生活,都是写作的漫长的准备。
这里的阅读主要的和首要的是指海量阅读。孩子读书关键不在数量,而在于质量, 在于把一本书反复读精透,这个观点是正确的,但只有在自动化阅读完成以后,才是正确的。
缺乏足够数量时,仅仅面对有限的阅读材料,无论孩子如何精读,老师带着孩子如何咀嚼文本,孩子都无法真正的习得阅读能力。
写作过程同时包含了意识过程和无意识过程。而决定性的部分,是无意识过程。即孩子对于话题、主题的丰富理解,以及对语言形式的敏感,而这种敏感的形成有赖于海量阅读。
敏感性的本质,是穿透无数的意志情境后,对相应的原则、规范的活的领会。而孩子对词语的领会,对篇章结构的领会,也自然而然的会经历这样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形成的能力,是潜在的、默会的、直觉的、自然的、本能的。
孩子无东西可写,不是真的没有东西可写,而是缺乏对丰富的生活的敏感性。海量阅读原本是训练这种敏感性的最好的方式。
海量阅读使得丰富的语言文字,以及对语言文字的组织方式在大脑中不断的场景化,刺激了大脑相应神经元的无限生长。这种丰富性,仿佛是在语言中不断的建立联结或修筑高速公路。
从出生开始,孩子就不断的在建立这种联结,因为这种联结首先是主题的、情感的、逻辑的,而后是语言的。到孩子开始写字后,又是文字的。这种联结,在小学低中段是一个高峰,尤其是在三四年级,当孩子通过了一二年级的学习,掌握了相当的可运用的文字后,需要海量阅读,将全部的高速公路相互打通,连接成一个整体的公路网络,这样当孩子要表达思想或感情的时候,就不会受到重重阻碍。
基础的学习能力,核心的就是读写算的能力。在其中,阅读能力是居首要地位的,其次就是写作能力和基础的计算能力。
如果公路的修建没有初具模型,孩子就很难流畅的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并不代表阅读没有意义,。而只是说,阅读的数量,还不足以使孩子流畅的表达,孩子必须继续阅读,继续修路,并建立联结,直到某一刻,孩子突然间发现自己的表达力提升了,而且不是一点一点的提升,是整体的提升了。这一个转变时刻的到来,说明孩子迎来了写作自动化时期。
许多孩子学习落后,根本原因就是自动化阅读的水平不够,导致了理解力障碍,甚至根本没有完成自动化。在没有完成自动化阅读的情况下,老师和家长一味的填鸭或补课,自然孩子就越学越辛苦。
没有阅读自动化,根本不可能有写作自动化。写作自动化会滞后于阅读自动化一年左右,假如孩子通过海量阅读,在四年级末完成了阅读自动化,那么在合宜的教学下,孩子将在五年级末完成写作自动化。
小学阶段,尤其是四年级以前,孩子主要是在习得基础的学习能力,如果这时候不重视能力和习惯的培养,一味的往孩子大脑里面塞未来可以轻松掌握的知识,那么将同时伤害孩子的写作能力和自信心。
在小学阶段,学生练习写作,本质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必须重读轻写,尤其在自动化阅读完成之前,一个是必须重视自由写作,而不能过早的进行作文训练。
所谓自由写作,就是让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先自由的写,充满兴趣的写,不要把孩子的写作限制在一种套路中,。写错字了,不要紧,语无伦次,也不要紧,重要的是喜欢写。那么,孩子经过这种不断的有内容的表达,会逐渐地形成对于写作本身的敏感,并习得生动的写作能力,等到了高段再对孩子的写作本身进行聚焦,进行生动的作文训练。那么,孩子对语言文字的运用就会趋于自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