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第5本《给教师的建议》——“怎样使家庭作业成为学生有效的脑力劳动”之感想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多次强调,教学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脑力劳动,而非机械重复。将这一思想迁移到小学数学家庭作业的检查中,关键在于打破“教师批改、学生订正”的单向模式,让检查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思考、深化理解的“再学习”过程。结合小学日常教学,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反思”,让学生成为作业检查的主体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检查作业的本质不是判断对错,而是引导学生发现思维过程中的漏洞。在日常教学中,可采用“三级自查法”:

1. 基础自查:让学生对照课堂笔记中的“核心公式”“关键步骤”,自主检查计算是否符合规则(如乘法分配律的运用是否正确)、单位是否统一(如长度单位“米”与“厘米”的换算)等,培养严谨性;

2. 逆向验证:对应用题,鼓励学生用“结果代入原题”的方式检验(如“一个数的3倍是15,求这个数”,算出结果5后,反向计算5×3是否等于15),理解“已知与未知”的逻辑关系;

3. 同桌互查:针对易混淆的知识点(如“周长”与“面积”的计算),让学生互相指出对方作业中“与概念冲突”的地方(如用面积单位表示周长),在辩论中深化对概念的理解。

这些方式将检查权交给学生,使他们从“等待评判”转变为“主动溯源”,真正卷入脑力劳动。

二、聚焦“错误背后的思维”,让教师的反馈成为思维引导的支点

苏霍姆林斯基提醒教师:“不要急于给学生打分数,而要思考他为什么会这样做。”小学数学作业中的错误,往往不是“粗心”那么简单,而是反映了学生对概念的片面理解。

例如:学生计算“25×4÷25×4”时,常错误得出“1”,本质是对“运算顺序”的规则理解僵化(认为“乘除混合运算必须凑整”);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用“列表法”却遗漏数据,反映出对“有序思考”的方法掌握不足。

因此,教师检查作业时,可采用“批注式反馈”:不在错误处打叉,而是写下引导性问题,如“你认为先算25×4,再算÷25×4,和从左到右算,哪个更符合规则?”“如果从鸡有1只开始列表,会不会更有序?”。课堂上再选取典型错误,组织“错误辨析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思考过程,在“为什么错”的讨论中,实现对知识的深层建构。

三、设计“分层检查任务”,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获得思维挑战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因材施教”,作业检查也应避免“一刀切”。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可设计“阶梯式检查目标”:

对学困生,检查重点是“是否掌握基本方法”(如计算“1.2+3.5”时,是否对齐小数点),通过“模仿正确范例再算一次”巩固技能;

对中等生,检查重点是“能否灵活运用”(如用多种方法解决“长方形面积”问题:既用公式,也用“数格子”验证),鼓励他们尝试“优化方法”;

对优等生,检查重点是“能否拓展延伸”(如在“分数应用题”后追问“如果条件不变,问题改为求总量,该如何调整思路?”),引导他们进行变式思考。

这种分层检查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最近发展区”获得思维锻炼,避免因“吃不饱”或“跟不上”而失去脑力劳动的动力。

四、将检查与“知识联结”结合,让作业成为新旧知识的桥梁

小学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连贯性(如“整数乘法”是“小数乘法”的基础,“平行四边形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前备知识)。检查作业时,可引导学生建立“知识网络”:

学“小数除法”时,让学生在作业旁标注“与整数除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完成“统计图表”作业后,追问“这组数据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有什么优势?还可以用其他统计图来表示吗?”

通过这种“联结式检查”,学生不仅巩固了当前知识,更学会了用“联系的眼光”看数学,使脑力劳动从“单点记忆”升级为“系统建构”。

总之,让检查家庭作业成为有效的脑力劳动,核心是将“评判行为”转化为“思维活动”——让学生在自查中学会反思,在辨析中深化理解,在分层任务中获得挑战,最终实现“作业检查即再学习的过程”的良性循环,这也正是苏霍姆林斯基“让学生成为思考者”教育思想的实践体现。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