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148】
《学会提问》,作者Neil Browne和Stuart M. Keeley。
这是一本培养“批判性思考”能力的书,主要讲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作出判断和决策的时候,最好的方式是采取“批判性思考”,对此提出一些“关键性问题”,然后在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完成整个思维过程,从而做出更加理性的评判。这些“关键性问题”主要包括:“论题和结论是什么”、“理由是什么”、“哪些词语意思不明确”、“推理过程中有没有产生谬误”、“证据的效力如何”、“有什么重要信息被忽略了”等等。
实事求是地说,如果遇到的每一件事都要来这么一番细致周详的思考,那实在不是一件轻松的事,甚至有点“自找苦吃”的意味,但也正因为如此,“思考”才显现出它永恒的魅力,并由此把人分成了不同的种类。事实上,现实中就是有一些人“宁愿死也从来不思考”,更别提“正确地思考”了,但与此同时也有另外一群人,不断寻求“更高效合理的思维方式”,热爱智慧和理性,进而最终可以用更清晰客观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
近来一直对“批判性思考”很感兴趣,因为我发现跟普通的“思维模式”比起来,“批判性思考”更为全面、客观和理性,而在我们长年所处的教育体制下,这些看起来“虚无缥缈”的东西都是不被重视的。所谓“批判性思考”,就是指我们检查自己所获信息并在这种检查的基础之上进行批判和决策的过程。通过“批判性思考”,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认清事情的来龙去脉,更少地受到大脑中固有的主观印象、刻板成见等各方面的影响,进而做出更明智理性的判断和选择。
书中还提到了许多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出现的“推理中的谬误”:比如“循环论证谬误”、“偷换概念谬误”、“滑坡谬误”、“事后归因谬误”、“错误类比谬误”……其中很多都是我们在思考过程中一不小心就会掉进去的“思维陷阱”,令人防不胜防。结合以往的经历,我发现自己也经常在无意中“犯错而不自知”,如今回想起来,仍然不免汗颜。若是再把观察范围扩大一些,也很容易发现不管是在日常交往中,还是在网络上的各种言论里,犯同样错误的也都大有人在。由此可知,对很多人来说,“批判性思考”都是一堂十分有必要补上的课,可惜的是,真正意识到这一点的人好像并不多。
有时我会想,同样都是人,人和人之间的差距何以会如此之大呢?想来想去,最终觉得虽然在个人性格、成长环境、文化程度等各方面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尽相同,但最大的差距恐怕还是体现在“软件”层面,即“认知程度”和“思维模式”的不同。就好像两台外形看上去都差不多的电脑,在内部的软件系统上却可能存在着天壤之别。
因此,面对这个越来越日新月异的世界,除了不断提升“自我认知”,不断“自我更新”以求更高效更迅速地适应它的变化以外,我们哪里还有更好的路可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