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许多人可能和我一样,感觉催眠和梦一样,也带有一种我们普通人很难解释的神奇色彩。通过本书的学习,让我们终于可以亲手揭开催眠的那层神秘面纱了。
尽管科学家们对催眠究竟是什么意见不一,但他们普遍同意以下几点:
1.催眠反应更多地依赖被催眠的人的努力和特性,而非催眠师的技巧。这种催眠易感性与诸如轻信、顺从、或从众等一般人格特质无关,只与容易沉迷于活动和想象世界的能力弱相关。也就是说催眠成功与个体沉迷能力虽然有一定的联系,但联系的紧密程度较低。
2.不能强迫被催眠的人去做违背他们意愿的事。
3.催眠状态下完成的技艺也能由未被催眠的但有明确目标的人完成。
4.催眠不能提高记忆的准确性。虽然有时催眠的确会提升回忆的信息量,但也同样增加了错误量,因此世界上许多科学协会都反对在法庭上使用“通过催眠想起”的证词。
5.催眠并没有产生对以前事件的再次体验。
6.催眠暗示已经被有效地应用于医学和心理学领域。比如有些人因烧伤、癌症和分娩引起的疼痛,经催眠后得到了显著的缓解。
通过以上6点,是不是觉得催眠也没有那么神秘了呢?看来一些电视剧或电影都把催眠师给“神”化了,不过这种“神话”才可能吸引更多的追剧者或观影者。
那催眠到底是什么呢?本书也给了三种理论供我们参考。
1.分离理论。即催眠像清醒的梦,甚至是简单的注意力分散,涉及分离,一种意识的分裂,在那种状态下意识的一部分独于其他意识而存在。在很多被催眠的人中,大部分的心智受制于催眠暗示,有一部分心智是隐藏的观察者,仅观察不参与其中。除非给予特殊的指令,否则被催眠的心智意识不到观察者的存在。
2.社会认知理论。该理论认为催眠的效果是催眠师的社会影响与参与者的能力、信念、期望相互作用的结果。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人在催眠状态下会报告被灵魂附体或是被外星人绑架了。
3.生物学理论。从脑电波研究中,我们知道当一个人处于放松的催眠状态时,发出的脑电波与放松的觉醒状态有关。催眠还可以减少两个心理任务之间的冲突。比如著名的stroop测试。
在这项测试中,参与者看一些表示颜色的字,其中有些字与颜色对应,其他的字被写成不同的颜色。你会发现识别一个字的颜色比识别其他物品的颜色要困难。这是因为我们自动倾向的是阅读字句,而不是颜色命名。但是把表示颜色的字换成任何与颜色无关的字时,你会很轻松地说出颜色。但经过催眠后,你却能很快并准确地进行颜色命名。这说明催眠可以影响脑的激活模式。
看到这是不是忽然感觉到本来好像揭开了催眠的神秘面纱,结果面纱下的表情又让你迷惑了。没关系,至少我们通过本书的学习比以往更了解催眠了。
书中还提到了正念冥想,它可以促进身体和心理健康,大家有机会可以试试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