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课以"记录上学时间"为真实情境,开展时间计算与数据分析活动,现反思如下:
成功之处:
1. 真实情境驱动:学生记录自己从家到校的出发、到达时间,计算用时,85%能正确运用"结束时间-开始时间"的方法,理解"经过时间"的实际意义。
2. 策略多样化:学生自主探索出三种计算方法——钟面数格子、分段计算(如"7:20-7:50算30分钟,再加10分钟")、列竖式借位,体现思维差异性。
3. 数据意识萌芽:汇总全班上学时间后,学生能发现"大部分同学用时20-30分钟"等规律,初步感知数据分布。
存在问题:
1. 个别学生记录时间格式不规范(如"7点5分"未写成7:05);
2. 比较不同同学上学时长时,未考虑出发时间差异的影响。
改进方向:
1. 增设"时间记录小贴士"微课,强化24时制书写规范;
2. 设计"如果8:00要到,怎样安排时间不迟到"的推理任务,深化时间管理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