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言菊语】看于老师教《爱如茉莉》(课例研讨)

分析一下本节课中于老师的教学手段。
    上课伊始,于老师问了四个问题和异地授课的学生进行了沟通。“同学们,放假了,还来上课,心里有什么想法?”怎么上我的课就可以学到很多知识?“谢谢!但愿不让你失望。――我姓于,叫于永正,来自江苏省徐州市,见到我,印象怎么样?”“大热天来上课有没有不情愿的?――笑而不答的学生,大概有些不情愿,是吧?”四个问题,拉近了师生间的情感距离,为接下来的授课,做了很好的铺垫,这几个问题看似无意,实则用心。于老师用心之处在于,没有直接自我介绍,而是先问学生放假了还来上课的想法。这样就找到了和学生沟通的话题,自然为接下来的话题打下了基础,聊的几个话题都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很走心,所以就出现了三次笑声。一下子缓和了课堂气氛。

      板书完课题,学习第一个词语“嗔怪”时,于老师先让生齐读,然后让其读第1、2段,从段落中理解词语的意思,当学生无人举手,此时,于老师再次启发学生预习时查字典了没?仍然没有人举手,于是于老师说:“大家默读1、2自然段,猜猜“嗔怪”什么意思。”生通过默读后,结合上下文,在读中理解了这个词语的意思。于老师又引导学生读出感情,并拓展这个词语的用法。此处的设计可谓巧妙,巧妙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老师需要等一等,缓一缓,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而不是在启而不发时,直接说出答案。这才是真正的启发式教学法啊!
    “眸子”这个词语的教学方法,可谓精彩之极!于老师通过让学生知道“眸”的本义,来引导学生“瞳仁”和“瞳人”的联系。这一精彩之处是这样的:
生:是不是黑眼球?
师:(笑着说)离“眸”不远了。生:是不是瞳孔?
师:是的。瞳孔也叫瞳仁。你们知道是哪个rén吗?生:单人旁,加个“二”。
师:(板书“仁”)对。“仁”还可以写成哪个字?读书多的人,肯定知道。
师:不错,(板书“人”)为什么人们又把“仁”写成“人”字呢?有没有知道的?(师请两位女生走到讲台前,让她们对视,看着对方瞳孔里有什么)

生:还可以写成一撇一捺的“人”字。

      由瞳孔到瞳仁再到瞳人,这样的引导很深刻。更为巧妙的是,于老师没有让学生只停留理解“眸子”这个词语意思上,而是进一步引导学生对这个词语在古诗里的运用,“师:(笑着说)‘回眸一笑百媚生’,这个词是形容杨贵妃的所以它只能用在女孩子姑娘身上不能用在我身上也不能用在你们男生身上。(众笑)”(请一女生上台表演“回眸一笑”师又示范,很传神。众大笑)于老师不但让学生表演,自己也参与其中,他倡导的五重教学“重情趣”在此处发挥的是淋漓尽致。

    “袅袅”这个词教学,于老师采用的仍然是情景教学法,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后,师表演后生表演来体会“袅袅婷婷”的意思,这样的表演是为了把词语延伸学习,而不是花架子。更不是我们通常的教学方法,理解词语后让学生用词语说一句话,就算完成了此环节的教学任务。其实,我们可以走一步,再走一步,也许就会收到不一样的效果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