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施晓宇
福建十大文化名人和阅读推广大使——施晓宇教授推荐的书单
如今校园书香日益稀薄。我这样说,绝非危言耸听。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在来去匆匆的授课途中,已经难得在校园里看见勤奋读书的学生身影,已经难得闻到学生手中典籍的书香。行进中的学生,大多人手一部手机,低头专注于小小的屏幕。甚至,就连骑自行车的学生,也仿佛表演杂技的演员,抬头一秒钟低头三秒钟地眼光被手机微信牢牢粘住——那真是一种高难度的危险动作。
再仔细回想,我发现在校园里也难得看见胸前口袋插着钢笔(任何笔)的学生了。即便在课堂上,埋头记笔记的学生越来越少,更多的是,偷懒的学生动不动拿出手机,将老师的板书内容或者课件要点一一拍照储存,就是不愿动手记笔记,全然忘记了“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古训。说得再严重一点,就哪怕在学富五车的名师课堂上,如今认真听课记笔记的好学生照样凤毛麟角,不拿笔——甚至不带笔记笔记的大学生比比皆是。大学生不用笔,大学生不写字——大学生很多字不会
写,听起来都觉得荒唐可笑荒诞不经。这使我联想起刚刚在 《光明日报》(2016年3月29日)看见的一条新闻报道 《“无手机课堂”进行时》:“从 2015 年开始,河南大学一些院系陆续开展 ‘无手机课堂’。各个学院根据自身学风建设、课堂质量等情况,在征得大多数师生同意后,引导学生写名字、存手机,眼睛回归书本,让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多起来。”
让大学生交手机听课,让人感觉俨然天方夜谭,是那样的尴尬别扭和无可奈何,却由此证明手机对当下大学生包括中学生学习的干扰与副作用有多大。
那么大学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不爱写字,沉迷手机?换句话说,大学生患上“手机依赖症”的具体时间是什么时候?似乎无从考证,似乎也就这两三年的事情。但更不幸的一点接踵而至有目共睹——那就是在原本书香满满的校图书馆里,只要你置身其中,就可以看见人在心不在的学生“遍地开花”——无论你看得见还是看不见,他和她都堂而
皇之坐在那里。这些学生把书翻开放在一边,眼睛却执著于须臾不能离开的手机。什么叫做“人在曹营心在汉”?相信即便一个傻瓜身临其境,都会对这条成语心领神会茅塞顿开。
这让我怀念原先的书香校园,同样是眼前草长莺飞、温馨可人的大好春光——“又是一年春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放眼望去,校园里到处是埋头读书、复习功课的刻苦学生身影;到处是背诵英语单词、数理公式和唐诗宋词的勤奋学生身影;到处是浓得化不开的美好读书氛围。这真是:
“从来忠孝传家久,自古诗书继世长。”
“世间唯有读书好,天下无如吃饭难。”
我希望这种书香校园早日回归。我希望学生们的“手机依赖症”早日治愈。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在《论语》 第一篇 《学而》 里早就告诫我们: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