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是三十多岁的时候,偶然看到了《朱子家训》一文,深以为然,感慨不已。那段时间又是抄录,又是高声朗读,恨不得印在脑子里,融化在血液中。说实话,有点与最高指示相同的规格和待遇。不仅如此,还让一双儿女也学习背诵,熟记于心。从此当成了为人处事的座右铭,影响这一生。
几十年过去了,几乎每个翻身起床的瞬间,“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的画外音便会飘然入耳,未曾遗忘。及今年近七旬,晚上临睡前仍然牢记着“即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的训示。事实上即昏便息根本做不到,但亲自关锁门户倒是落实的挺好。当然这些细碎的日常小事,如果让现在的年轻人去遵循去做,似乎比登天还难。但即使不遵守这些家训,好像对一个人一个家庭影响并不大。整个社会都是这个样子,所谓家训在时代潮流面前显得不堪一击。
但在人的一生中,在人与人的交往相处过程中,“受恩莫忘,施惠勿念”八个字永远都不会过时。只要在有人群的地方,只要你与他人相处,就必然会或多或少的涉及到受恩和施惠两种处境和心态。受恩莫忘好理解,就是不要忘记别人曾经给予的恩惠和帮助。而施惠勿念是指给了别人恩惠和帮助之后,不要惦记着回报,当然更不能因为未得到感激或者回报而生气怨恨。这是作为人品内含中最核心的两个方面。
笔者在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领悟到,普通人要做到“受恩莫忘”似乎容易一些。这个行为和认知的前提是自己得到了别人的恩惠和帮助,下来的事情,余下的作为都归自己掌控。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经济能力、权力大小、心情好坏、时间空间来决定。说些感谢的话,给予相应的物质回报,帮一些力所能及的忙,逢年过节去探望等等,都算受恩没忘,记在了心上。当然有些救命之恩,也可能发生用鲜血和生命回报的可能,就像周仁那样,亦未不可。
但“施惠勿念”却好难,如果自己是施惠的主体,如果给予了别人恩惠和帮助,念与不念大多数情况下,已经受双方行为的影响。许多口头禅都来自于施惠之后的惦记和不满,诸如:没良心的东西、忘恩负义之人、良心拿狗吃了、白眼儿狼等等。有些人虽然什么也没说,什么也没做,但想起被施惠的人无动于衷,或者恩将仇报自然会感到不愉快,甚至怒不可遏。女同志,气量狭小的男同志似乎更甚一些。人们往往会忘记别人给的好处和帮助,却念念不忘给别人的付出和帮助,尤其是在得不到相应回报时碎碎念。那么“施惠勿念”的意义便十分重大。朱子作为家训的这一要求,本质上是为了后辈子孙的快乐和幸福能够持久的延绵下去。与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在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既能给别人好处和帮助,从一开始就不要惦念回报。因为不是商业行为,不需要支付对价。努力做到不在意、不计较、不念叨、不生气,做了好事、给了人恩惠才能真正得到快乐和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