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孩子的某班里孩子的某些行为屡教不改,苦恼过后,我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为什么不让孩子们帮忙想想办法呢?”“听听同伴们的建议,同龄人最了解同龄人。”
小丽总是家庭作业完不成,无论我留多少作业,她要么不做,要么随便应付。对于这个问题,我反思过多次,不是她不会做,也不是没有时间做,而是没有好的习惯,贪玩。
我问同学们:小丽再不做作业该怎么办呢?
孩子们的头脑风暴当然是逻辑后果占据多:让罚她抄写10遍。不让她下课。下一次多给他留一点。让她扫教室一周。让她到外面做,做完再进教室。
现在想想我当时的问题就存在表达不妥,误导的嫌疑。我应该这样说:“我们怎样才能帮助小丽,让她完成家庭作业呢?”
如果我这样问,我想同学们绝对不会这样回答。
这里同学们提出的都是惩罚性的建议,关注的是小丽过去,并没有提建设性的对未来有帮助的建议。
当初我感觉同学们这样说不妥,没有采纳这些的建议,但是当同学们说出这些话,对小丽来说是一种伤害,也表明了我跟同学们的态度是一致的,这让小丽对我们产生更多的不信任感,他感觉自己并没有受到尊重,甚至很孤立。
如果当时我能把同学们的建议引导为:“同学们,你们关注的都是怎样惩罚他,我要的是怎样帮助他改正这种不好的现象?”
但当时我并没有这样说,贻误了很好的共同解决问题的时机。
以后再碰到这种情况,我就知道该怎样把孩子们拉回到关注解决问题上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