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这段话很难理解。
如果直接翻译,就是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喜欢仁德,讨厌不仁的人。喜欢仁德的人,这就已经很好了,没有比他更好的了。讨厌不仁的人,这就是在追求仁义的标准,不让不仁的东西加在自己的身上,有没有人能够一整天都使劲让自己保持在仁的状态中?我没有见过真正力不足的人,也许有,但是我没有见过。
这样的解读令人费解。接下来我们来对这段话进行逐句拆解。
先来解释力不足者。
孔子的学生冉求对孔子说:我不是不喜欢夫子您说的道,我是力不足,所以做不到,您有天赋,才做得到。
孔子说:我一辈子没见过真正力不足的人。真正力不足的人,往往是中道而废,在通往目标的途中就失败了,我们能够看到他在不断的努力,只是他实在做不到,不得已才放弃,可很多人的情况是根本没有踏出第一步,就放弃了画地为牢,说自己做不到就不再行动了。
我们先问问自己,到底是真心想要去做?还是完全不想做?如果你发自内心的想达到某个目标,就去行动,别再给自己找理由,认为自己力不足,所以一定做不到,毕竟无论怎么力不足?只要往前走,至少也能达到自己所能做到的部分。
也刻意练习这本书里有个原则,如果有人能做到一件事,其他人就都能做到。
在这种情况下就别推脱,说自己力不足而做不了了。孔子说为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是开了个小玩笑说也许有这样的人吧,但他没有见过这只是孔子的一种轻松的表达方式。
再从头看这段话,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我个人理解好仁者和恶补仁者是两条修行的路径。好人者是见贤思齐,恶不仁者是借不贤而内自省也。
好仁者的做法是,当看到了一个比自己好的人时,内心会迫切的希望和对方一样,进而要求自己努力的向对方看齐,一个人真的喜欢人,这件事就会这么做。
孔子为什么说他没见过好仁者?这话是不是听起来太绝对了?孔子的学生那么多,其中也不乏仁者,为什么孔子竟然说这样的话呢?
其实这也不算夸张,我们要理解孔子说话的语境和背景。有时候,孔子说话也随心情,他心情不好就可能会发点牢骚。我们能因此就说颜回只供这些学生都不算好仁者吗?孔子有时候只是不高兴了,他觉得大家不够努力,所以用这样的话来鞭策大家。
我为什么敢这么理解?是因为孔子在后面发过更大的牢骚,他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这是孔子的名言,但这话说的就更绝对了。孔子在此想要表达的是好人与好德都是不容易的,孔子经常说我未见,其实代表着达到这些境界非常难。
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有人也把它理解成并列条件,两者共同存在,既好人又恶不仁。但实际上我们联系后面的话,就能发现好人与恶不仁,两者是独立的。
好仁者,无以尚之。意思是只要好仁,这就足够了,当一个人真的能够发自内心的爱仁,而不是爱物,爱色,爱名,爱权时就已经是最好的状态了,大部分的人在一生中所爱的东西都是名,利,权,情,这四者还有更形象的称呼,叫名缰,利锁,权牢,情关,他们常常将人桎梏在现实的世界中,迫使我们不顾一切的去追逐。我们要经常扪心自问,我内心所爱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孔子说:我未见好仁者,那有可能是孔子在扪心自问,自己到底好的是什么?如果真的往里深究,发现自己也爱名,利,权,情。所以他说未见好仁者,就是没有见过一个发自内心,真真正正喜欢仁的人。
有的人口口声声说喜欢人追求人,得想要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实际上他们更想成为一位了不起的教授,一名诺贝尔奖得主,一个青史留名的人,这些人喜欢的依然是外在的东西。
孔子说,他从未见一个真正的好仁者,而好人是一条自我修炼的路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这是一条路径。其不善者而改之,是另外一条路径。好仁,就会见贤思齐,属于择其善者而从之。恶不仁者,是择其不善者内自省也,见到了别人做的不对的地方,立即进行自我反省。
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这句话阐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恶不仁?很多人嘴上说自己讨厌不仁得之事,但往往经不起考验,如果稍微做点违反仁德的事,就能得到利益,他们就会动摇,会安慰自己,别人也都这么做,自己只是稍微全变一下,并不过分。
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意思是任何不人的举动都不要发生在我身上,我坚决地排斥它。这条修炼的路径本质上就是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到别人做的不对,不然的地方立即进行自我反省,不要让自己陷入不仁的境地。
孔子所讲的两条自我修炼的路径,真的好仁和真的恶不仁都不容易做到。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是说我没见过能够一整天都真正做到一心追求仁的人。
这有点像我们说净土宗。净土宗的法门是一心不乱,念南无阿弥陀佛。好多人一开始觉得这太容易了,只要不停的念就可以了,但是真去做就会发现,想做到一心不乱,是非常困难的。
我们能不能做到一整天都不违背仁,让自己处于仁的状态之中?这当然很难,但我们可以练,从一天开始练。
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为之见也,结合以上的解释,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句话。孔子的意思是,真的好仁,真的恶不仁,确实不容易,但是从一天开始总是可以的,不要再推说力不足了。
所谓的力不足,往往都源于不是真的喜欢,不是真的好。
什么叫做真的好?这个感觉其实很容易找,想想你的初恋,想想你曾经发自内心爱一个人的时候,每天辗转反侧,寤寐思服,想的都是对方有的小朋友喜欢玩游戏,满脑子想的都是怎么把游戏打得更好。这种全身心投入的感觉,就是好。
孔子提醒我们,如果你能将这样的精神用在仁这件事上,哪怕只有一天,你都是厉害的。
不妨经常问问自己,到底是爱名,利,权,情?还是爱追求仁德,要始终心无杂念的追求仁,这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境界,但还是希望我们能够找到真正的好仁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