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7-13前天看的《我不是药神》,今分享李翔知识内参对于电影人徐峥拍摄电影标准的惊与喜的诠释。
电影《我不是药神》的大热,让徐峥再一次成为电影圈的焦点人物。徐峥不仅是这部电影的主演,同时也是监制和投资方之一。在此之前,徐峥导演和主演的“囧”系列电影,也都是华语电影的票房大赢家。
接受《中国企业家》杂志采访时,徐峥阐述了他判断一部电影的标准。
首先,徐峥并不关心电影是否符合热点,比如是否有很多特技,是否是最热的IP,他自谦说,“我光着脚也跟不上,已经有特别聪明的人去做了。” 他会挑选自己熟悉的概念和题材,“鬼吹灯也好,很多概念也很好,会很火。但我也得看它是不是我的菜。”这就像股神巴菲特说的,要在自己的能力圈内行事。其次,徐峥会借助调查的手段来帮助自己做判断。他说:“电影是一种冒险,必须有惊喜,但也必须靠谱。”尤其是喜剧和合家欢电影,可以通过填表调查的方式,来发现观众喜欢哪部分、不喜欢哪部分。以港囧为例,徐峥首先主观判断,这部片子有公路、青春怀旧的因素,对这些因素的整合,会让这部电影成为爆款。但是,另一个问题是,混搭因素太多,会不会有负面效果?于是,影片出来之后,就对观众做了一个填表调查。之后,虽然再调整拍完的电影已经不可能,后面对电影的营销宣传,会根据调查结果进行调整。然后,徐峥拍电影,更强调从自身遇到的问题去发现题材。他说:“拍摄过程,其实是一个自我疗愈、自我发现的过程。特别是做系列电影,我永远是从自身去发现问题,把对生命的困惑迷茫,作为题材去挖掘。”因此,电影就和徐峥个人的历程变成了同步。
以上就是知名电影人徐峥判断自己是否要投入一部电影、这部电影是否会受欢迎的三个方法:做自己熟悉的在能力圈范围内的题材;借助调查手段;以及从自身出发去挖掘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