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婚恋焦虑,是很多自媒体在做的事。
我们每天刷手机,不应该被这样的自媒体带节奏,所以也该想清楚他们的逻辑,并整理好自己的逻辑,才能保持清醒和平静。
放大焦虑的自媒体
首先,焦虑对个人来说不完全是坏事。焦虑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有所追求,焦虑很多时候和压力等价,有压力很可能产生动力,有动力才能有创造、收获。
但是在网络社会,焦虑很容易被过分放大。最最典型的就是妻子的焦虑,原本你对丈夫仅有一丝怀疑,然后你看了很多短视频,有关感情的总是吸引你的注意力,大数据因此给你推送更多的相关内容,尤其是点击量关注量多的。
问题是点击量关注量多的短视频,是什么样的呢?
就像霸道总裁的爽剧,大家都知道没什么营养,可是架不住看的人多,不然为什么各大平台放了那么多?没有那么多人看怎么会有那么多人去编去演。
婚恋短视频,不是比谁说得更对,更有道理,因为不管质量如何,足够吸睛才有流量。说一番平平常常的大实话,说一些大家都听过的大道理,就像把三字经背得再好,也没有流量。
反倒是放大焦虑,说一些深不可测的话,表现出人间清醒的样子,把别人心里的担心变成具象化的语言,添油加醋,再套用一些句式:什么什么男人都有以下*个特征,什么什么女人都懂得一下*点,你以为什么什么其实什么什么。
反倒是有流量,如果你当局者迷,只会被这些内容带节奏。中间也会有少量内容,让你想明白一些事,让你释怀起来,但很快你可能又会被别的视频带进去。所谓释怀是短暂的,如果大家真的彻底释怀了,这些视频也就没人看了。
和琼瑶时代比起来,哪个更悲哀?难说。
整理和固化自己的逻辑
昨天有一个姓殷的大学男老师,之前看过不少他的短视频,昨天看的是劝女性不要做全职主妇,原因是我们这个社会对女性生育和做家务没有价值量化,是免费的。
原因并不新鲜,而且也很有道理。
同一天,也看到另一个短视频,是一位全职妈妈讲述自己为什么不上班靠老公。原因首先不是自己不想上班,而且上班这件事性价比太低。以前月薪两万二,被裁员后出去只能找卖保险之类的工作,那么家里的事情谁做?相比上班赚那一点钱,同时还搭进一个老妈,不上班性价比高很多,孩子生病了不用请假,老公下班还有口热乎的。看得我忍不住点了个赞,这不正是把我想的理直气壮的说出来了吗?
至于孰对孰错,谁讲的更有道理,其实压根就没有标准。自媒体们各有各的逻辑,一个男的,一个女的,也各有各的思考的维度,每个人会有不同的追求,有不同的见识,也有不同的能力。
所以你不能看这个人说得有道理,就要听他的,觉得那个有道理,又立刻改变主意。
当你没有主意时,每一个新的短视频,一个新的观点,一套新的语言逻辑——都只是信息和数据。弥补你的信息差,提高你的认知,增长你的见识,给你最终的决定、系统的观点多一份参考。
而不是把别人的逻辑直接套用在自己身上,那是没有世界观的婴幼儿做的事情。
那么怎么整理出自己的逻辑呢?
一、我的目标
我的目标是整理出一套相对稳定甚至是固化的逻辑,不会随时随地因为外界扰动而改变。
它适合我自己和我的家庭。
它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那不是我的目标。
二、如何使用信息
网络信息(以短视频和文章为主,公众号和自媒体)、朋友圈、书籍以及家人的只言片语,这些构成了我目前的外界信息,短视频在时间上内容量上占的比例最大,但也最不稳定,其他信息比例小,但是对我产生的影响会更大。而所有这些,真正有用的信息,其实不多。可能更多的是杂乱无章的接触,保持了圈子里平均的认知水平。
到这我想到了有效的措施:优化信息来源,对接触的信息进行筛选,且每隔一段时间reset一下。一是对公众号、自媒体人进行筛选,二是对放大焦虑、故弄玄虚、商业感太重的视频主动屏蔽,引导大数据推送多样化和更高质量的内容。
对信息的第二步,是点评话题热点,或单纯把看到的不同观点描述下来也是有帮助的。因为写的同时,那些快速入眼的东西才能转化为思考,写下来的东西才能长时间入脑。每天看的东西都没有思考,没有入脑,容易变得人云亦云,不习惯思考,也就不容易有自己的判断。
第三步,是与人讨论。目前最大的问题是社交极少,更没有能交心的,只能和队友交流,总之,两人都有空的时候,和他说说自己看到的信息、自己是怎么想的、别人是怎么评价的,和我们的工作、教育、生活结合起来,再听听他的感触。这样活生生的交流,是具体的,毫不虚伪的,如果想得一样,互相会听到更充分的依据,想得不一样可能会互相抨击两句。这样,思考会更贴合实际。
三、“课题”式的展示
目前展示的平台就是简书,把自己稍加整理的逻辑写下来,一边写,一边理,痛点是什么,可以怎么解决。其实有很多好的想法,都是在无脑的下笔以后,一点点清晰的勾勒出来的。
只是现在我确定地要把这件事做下去,要迭代的做,从一个小册子到一本书的距离,不是一朝一夕,甚至不是一年两年,不为赚钱,也不是某一种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