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唐太宗李世民将王羲之推到“书圣”的地位之后,评定一个书法家的水平和地位,往往会以王羲之及其儿子王献之为参照系,看这位书家对二王书法的领悟程度。
如人们对初唐书风的评价:“虞世南得二王之萧散,褚遂良得二王之清劲,欧阳询得二王之秀健。而陆柬之《文赋》更是一派《兰亭》风骨,遒劲、温润……”魏徵在虞世南去世后,给唐太宗推荐褚遂良时就说:“下笔遒劲,甚得逸少体。”米芾称同时的薛绍彭“独得二王笔意”;陶宗仪说赵孟頫“惟于行书极得二王笔意”……
纵观整个书法史,真正且唯一与王羲之并称的只有唐代书法家李邕,明代董其昌在《跋李北海缙云三帖》中说:“右军如龙,北海如象”。
李邕,字泰和,广陵江都人,因曾任北海太守,故人称“李北海”。李邕家学深厚,他的父亲李善非常博学,在官场失意后,就专心学术,注解了萧统《文选》六十卷,至今仍被视为《文选》最主要的注本,是研究《文选》的重要读物。李邕在父亲的影响下,很小就以擅长辞章而出名。李邕初入官场时,还比较顺利,但最终也是因为过于耿介磊落,遭人暗算,并在狱中被人活活打死。
李邕的书法,也是从王羲之入门的。在《宣和书谱》中说他:“初学右将军行法,既得其妙,乃复摆脱旧习,笔力一新。”李邕的辞章好,书法也好,为人更没得说,因此在当时很受大家喜爱,朝中官员和寺观都纷纷拿钱,让李邕撰文书写碑颂。他一生共写了此类文章八百多篇,收入也相当可观,但他尚义气,爱惜英才,把所得财物转手都周济了他人。
在所有的碑文中,最能体现李邕成就,并为他赢得“北海如象”之名的,要数《麓山寺碑》。此碑笔力凝重雄健,气势纵横,如五岳之不可撼。李邕书法风格的形成,得力于他对魏晋南北朝书法艺术的全力研究,并把自己的个性融入其中,不断创变。他将二王一派行书的灵秀与北碑的方正庄严巧妙地加以糅合,取南帖的灵活多变而去其柔弱;留北碑厚重而去其呆板。正如明代王世贞的评价:“《岳麓寺碑》……其神情流放,天真烂漫,隐隐残楮断墨间,犹足倾倒眉山、吴兴也。”
《麓山寺碑》在用笔上落笔坚实,刚柔并施,谨严而开合得体;结体上结构宽博,纵横相宜,中宫紧缩,四体开张;章法上字距拉大,参差错落,字与字间无牵丝映带,全凭意连暗渡,行云流水,透视着李邕对于空间理解的敏感,一气以贯之。
李邕对中国书法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的行书对后世行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宋、元的几位大书法家苏轼、黄庭坚、赵孟頫等都深受其影响。
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