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读通鉴‖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前307-前305)

周纪0102 

《史记•赵世家》记载,公元前307年春季的正月,在赵国信宫举行了一场规模盛大的朝会。赵武灵王召见重臣肥义,共同商讨天下大势,会议持续了五天才结束。随后,赵武灵王率军赴北方勘察中山国的地界,到了房子县,转而前往代地,又向北到了无穷,向西抵达黄河岸边,登上黄华山顶。

赵武灵王召见楼缓,与他商议说:“先王顺应时局变迁,开拓南部疆域,凭借漳水、滏水的天险修筑了长城,又夺取蔺城、郭狼,在荏地击败林胡,但大业尚未完成。如今中山国横亘在我国的腹地,北面有燕国,东面有东胡,西面接壤林胡、楼烦、秦、韩边境,如果缺乏精兵强将,军事实力不足,恐怕会有亡国的危险。我还有什么办法呢?想要成就非凡的功业,必定要摆脱固有习俗的拖累,我打算让大家穿起胡人的服装。”

楼缓对此表示赞同,但群臣多持反对意见。

这时,肥义在旁边侍奉。赵武灵王对他说:“简子、襄子二位君主开创基业时,就着眼于胡、翟之利。做臣子的本分在于恪守孝悌伦常,成就利国利民之功。如今我要继承先主襄子的遗志,在胡人、翟人的地界开疆拓土,却难见成效。如果能以较小的代价削弱强敌,就可减轻百姓的负担,延续先君的功业。成就大业者,必定遭到诟病;深谋远虑者,难免承受埋怨。如今,我要推行胡服骑射,教化百姓,世人一定会对我大加非议,这该如何应对呢?”

肥义回答说:“俗话说,做事犹豫难成大事,行动迟疑难获功名。既然已经决定改革,愿意承受背弃风俗的责难,那就不要顾虑世俗的非议。追求最高道德的人不会附和流俗,成就大功的人不找凡夫俗子商议。古时候,舜帝以舞蹈感化三苗,大禹到裸国脱去上衣,他们不是为了满足私欲,而是用这种方法宣扬德政并成就功业。愚者在事情取得成功之后尚且不明究竟,智者却能在事情发生之前就清晰预见。大王还犹豫什么呢!”

赵武灵王说:“我不是对穿胡服有所犹豫,而是担心遭到天下人的耻笑。无知之人的快乐,就是智者的悲哀;蠢人讥笑的事,贤人却能看得清。如果世人能顺从我,穿上胡服,那么功效是不可估量的。纵使举世嘲笑,我也一定要夺取胡地和中山!”于是下令改穿胡服。

赵国有不少人反对效仿戎狄穿胡服,赵武灵王的叔父公子成于是假称有病,不去上朝。

赵武灵王先派王緤前往转告他说:“我如今穿着胡服临朝理政,也希望叔父能随我一起改换服饰。家族事务听从尊长,国家政务服从君主,这是自古至今的通行准则。子女不可违逆双亲,臣子不应抗拒君命,更是维系亲族关系的根本道义。如今我推行服饰改制而叔父拒不遵从,恐怕会招致天下非议。治理国家自有法度,根本在于利国惠民;执掌政务须循纲纪,关键要令行禁止。施行德政需从底层彰显,贯彻法令当自贵戚践行。这次改易胡服,并非为了满足我个人的喜好,而是为了成就治国之功。事情有了准则才能见成效,功业既成方显改制之善。我担忧叔父此举违背施政纲纪,反而会助长反对的声浪。况且,我听过这样的话:做有利于国家的事,行为不会偏邪;依靠贵戚的人,名声不会受损。因此期盼能借重叔父的忠义,共同完成胡服改制。我派王绁来拜见叔父,恳请您穿上胡服。”

公子成郑重叩首回复说:“我早已知道大王推行胡服的事。我没有才能,近来卧病在床,未能及时入朝进言。如今既蒙王命垂询,自当竭尽愚忠。我以为:中原之地汇聚着天地灵气,是万物丰饶之邦,圣贤教化之源,仁义施行之所,《诗经》《尚书》等典籍传承礼乐,能工巧匠在此展现技艺,远方部族前来观摩效仿,蛮夷之邦心向往之。如今大王却舍弃华夏传统,效仿异族服饰,更改古圣教化,违背世道人心,激怒儒林学士,使国家偏离正统,恳请大王慎重考虑。”

使者将这番话作了如实禀报,赵武灵王叹气说:“我本就知道叔父心结难解,看来必须亲自前往劝解了。”

他随即前往公子成的府邸,当面劝说道:“服饰本为实用便利,礼制旨在适应时务。圣人观察各地风俗而因地制宜,根据实际需求制定礼仪,根本目的在于利国利民。瓯越百姓剪发纹身、交错双臂穿着左开襟的衣服,吴国民众染黑牙齿、头戴鱼皮冠,这些异域服饰虽形制不同,但都遵循实用的原则。地域不同则器物有别,事务变化则礼法调整。因此圣人治国,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会拘泥单一方式,只要方便行事就不会固守旧礼。儒者虽同出一门却风俗各异,中原礼制统一却教化有别,何况山野之地更需因地制宜?取舍变化即使智者也无法统一,服饰差异纵使圣贤也难以趋同。偏远之地多存异俗,浅薄之学常起争辩。对于未知事物不生疑虑,面对不同习俗不予非难,这才是公允求善的态度。如今叔父所言只是世俗成见,我主张的正是要变革时弊。”

赵王接着分析国情说:“我国东有黄河、薄洛津,与齐、中山两国共有,却缺乏水战装备;北起常山直至代地、上党,东接燕国、东胡,西邻楼烦与秦、韩,却缺少骑射武装。若不推行骑射改革,沿河百姓如何守卫水域?从前,先君简子开拓晋阳至上党,襄子兼并代地驱逐胡人,这些功业无论智者愚者都一目了然。过去,中山依仗齐国的强大军事实力,侵占我国土地,掳掠我国子民,引水围困鄗城,如果不是神灵护佑,鄗城几乎失守。先王深以为耻,此仇至今未报。如今推行骑射,既可巩固上党防务,又能雪洗中山之耻。叔父固守中原旧俗而违背先王遗志,顾忌改制虚名而忘却鄗城之辱,实在令我失望。”

公子成闻言,再拜叩首说:“我很愚钝,未能领会大王的深意,妄言世俗之见,实属罪过。如今大王继承先君简子、襄子的遗志,遵从先王的宏愿,我岂敢不遵命!”

次日,公子成身穿胡服上朝,赵武灵王于是正式推行改穿胡服的命令。

此后,赵文、赵造、周袑、赵俊等重臣仍然以祖制为由进行劝谏。赵武灵王驳斥道:“伏羲、神农重教化少刑罚,黄帝、尧舜用刑罚不暴虐,三代帝王都因时立法。礼法制度顺应时势,衣冠器物便利实用。治国不必沿袭古礼,利国不必效法旧制。夏商衰亡并非因为改变礼法,圣王兴起也非由于因循守旧。如果说奇装异服使人堕落,邹国、鲁国等地怎会多守礼之士?如果言蛮荒风俗导致民风轻率,吴越之地怎会出杰出人才?圣人所定服饰是为便利身体,所制礼仪是为适宜事务。进退礼节、服饰规范只为约束常人,无关贤者德行。因此,百姓随俗而居,贤者与时俱进。正如谚语所说‘照搬书本赶车,不能驾驭马的性情;用古法制约今世,不能应对时务的变化’。墨守成规,难以建立盖世的功业;效法古制,难以解决当世的难题,诸位的见解未免过时了。”最终力排众议,全面推行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二十年(前306),赵国攻取中山国宁葭,向西拓展土地至榆中,林胡王被迫献出马匹求和。随后,派楼缓出使秦国,仇液去韩国,王贲去楚国,富丁去魏国,赵爵去齐国,展开一系列外交周旋,又委派代相赵固掌管胡地,招募胡地士兵进入军队。

二十一年(前305),赵国大举进攻中山,赵武灵王统率三军,赵袑率领右军,许钧率领左军,公子章率领中军,牛翦率领战车和骑兵,赵希率领胡与代的士兵。赵希与诸军通过隘口,到曲阳会师,攻占了丹丘、华阳、鸱上关塞。武灵王率军夺取了鄗城、石邑、封龙、东垣。中山国献出四城求和。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