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时有一枭雄名郭解,他年轻时凶残阴鸷,睚眦必报,常意气杀人却以豪侠自诩,甚至私铸官钱,盗人坟墓,窝藏罪犯等等更是顺手拈来,无恶不作。及至郭解年长,渐渐弃恶扬善,厚施薄望,乡里少年趋之若骛,竟以效之为荣!由此可见,从“黑”洗“白”往往更具有传奇色彩,也有了让人敬畏、让自己睥睨众生的资本。
一次,郭解的外甥强行灌他人喝酒,他人气愤不过,怒而杀之后逃之夭夭。郭解的姐姐大怒,将儿子尸体弃置大路说:“你的亲外甥你看着办吧!”竟扬长而去。郭解无奈,只好四处追拿凶手。凶手无处可逃,不得不向郭解陈情自首。郭解说:“你没有错,是我家孩子不对,你走吧!”随后自己安葬了外甥。乡里的人都为其深明大义所折服。可偏偏有一人不服,对郭解视而不见。郭解的门客想要教训他一顿。郭解却说:“在自己的家乡得不到别人的尊重,是我的个人修养不够,怎么能够怪别人呢?!”他暗嘱县吏免除那人的徭役,看来草民郭解和当地官吏也深有交情!后来那人知道免除徭役的原因后,亲自登门谢罪。自此之后,郭解声名大振,凡是周围乡里有纠纷的都去找他调解,郭解总是尽力的解决,从不居功自矜。
后来朝廷下令迁各地富豪到茂陵,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充实地方经济。郭解家里穷,竟然也被列入迁徙之列。郭解托大将军卫青为之求情。汉武帝笑道:“一个平民能让大将军为之说话,恐怕也算不上家贫了。”说实话,像郭解这样左手进右手出的人还真没几个钱,以汉武帝的睿智和眼线广布,焉能不知的郭解的底细?他这是杀一儆百,以推行迁徙计划。结果,为郭解打抱不平的侄子暗杀了负责搬迁的县吏,被害县吏的家人去告状,竟然又被人截杀在京城之中。皇上大怒,下令逮捕郭解,虽有粉丝百般庇护,可惜法网恢恢,郭解最终入狱。当众人纷纷惋惜时,一个书生说了一句:“郭解以私害公,是罪有应得!”竟然又被郭解的门客割舌杀死,连郭解也不知道凶手究竟是谁。御史大夫公孙弘上奏:“一介平民以侠义为名动辄杀人,已有违律法,书生之死郭解虽不知凶手是谁,但其蛊惑、挑唆之罪更为严重!!”皇帝遂以大逆不道之罪诛杀郭解九族。
文末太史公对郭解的下场也是扼腕长叹。的确,郭解与那些恃强凌弱,结党营私的暴侠不同,他改过后深明大义,不孚众望,俨然一位名符其实的大侠,可是他的成功转型迷惑了那些追随者,他们只羡慕郭解刀口舐血,快意恩仇的英雄经历,却没人领悟到郭解德高望重背后的痛悔!郭解虽已金盆洗手,低调做人,可是他周围江湖人士众多,处理问题简单粗暴,盲目的崇拜终于产生了可怕的后果:在朝廷宏图大举,下令搬迁的时候,郭解的粉丝们欲令智昏,公然违抗朝廷法规,杀害公务人员,引起了统治阶级心底的极大恐慌,最终导致郭解全族覆灭。
俗话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郭解做事急公好义,个人声望盛于一方官员,这让他们的面子往哪儿搁?搬迁名单就是当地官员“送瘟神”的一个举动,汉武帝的话也标明了他打击地方豪强恶霸的决心。郭解能让将军为之求情;使亲朋仗之猖獗作乱;让门客为之舍生取义;这说明他的个人影响力已不容小觑,这种人如能在朝廷机构中为国繁荣,为人民安定作出贡献最好;在朝廷制度鞭长莫及的江湖之中,则是一种不安分的洪荒之力,也是统治阶级心底的一大隐患。在这种敌意环伺之下,任何一根稻草都会压死这匹骆驼。任何偶然因素往往蕴含着必然的结果,就像惯偷总有一天会被警察抓住,就像贪污受贿的人一定会被查处一样,郭解被杀也是早晚的事情。
所以,透过郭解的英雄传奇色彩,我们看到的历史的真相是:郭解的个人威望过盛,甚至影响到国家政策的执行,妨碍到社会秩序的稳定,严重触犯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这种违反了“顺民”规则的人,必然会被制定规则的阶级无情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