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坐咖啡馆的第二天,读刘勰所著《文心雕龙》的译注本,为一句话买一本书,是我干得出来的事。翻阅起来只觉晦涩难懂,以致于昏昏欲睡。
昨夜,王老师在群里发的消息确实鼓舞人心,在为小伙伴骄傲的同时,更多地想起这一年走过的路,一幕幕从眼前掠过。
那个暑假,我纠结于在新网师应该学习专业阅读与写作还是小学语文大单元,后者难,一个人完成更难。可我骨子里似乎总愿意挑战,那时候的我,总觉得自己要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要快人一步,如同2020年参加省赛时一般,总要不同。时至今日,我依然记得那些熬着夜完成的数万字的作业,也忘不了当自己获取到一点颠覆自己认知的新理念时内心的涌动。
从理论到实践,我感恩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我们共读了《大概念教学》,我们迅速建立了新的语言密码;我感恩我有一位时时提醒我“注意”的老师,总会让我不满足于现状,总会让我思考更多,在更多的书籍中、案例中、实践中去重新认识、构建这些新的理念;我感恩自己有一间教室,那是属于我的特别领地,我总愿意在那里悄悄实践,默默地观察、体会,因为教室里那群孩子的变化才是检验我学习成果的唯一标准。从王老师的《桂花雨》,到春燕儿的《忆读书》,到《太阳》《跳水》,我们经历了从单篇的尝试到整个单元的落实,我们在不同的学校,面对不同的学情,反复试教、展示,欣喜地看着课堂上学习的真正发生,在窃喜的同时却也总有不安,直到重庆之行。
可以说,重庆之行给我最大的收获不仅仅是看见了教育理想的模样,更重要的是它印证了我们走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新课标的出现对于我们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这机会,我们似乎抓住了。
昨天,桑老师带着《故事二则》,上出了我们的理解,得到了认可。 “只有海南的这节课叫新课标”,李老师定然不会知道这句话对我们而言意味着什么,如果说之前我们已经知道自己拿对了新鲜的食材,现在大师是在说,“这道菜的味道很正宗。”这就好像一个业余爱好者终于跻身到了专业行列。这条路,终是让王老师带着我们走出来了。
今早读了王广敏老师的诗,感同身受,但我没有那样的文笔,只能轻描淡写地留下走过的路。
《文心雕龙》只是难走的一站,尽管难,我依然会继续,毕竟我也是尝到过甜头的人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