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凌是能危害人们身心却没有构成犯罪的重复性“小攻击”。我们身边或通过短视频经常看到有孩子或成年人受到或大或小的欺凌,究竟如何对待欺凌,一直很困惑人们,尤其是作为家长,感觉很愤怒,或让孩子以暴制暴,或带着孩子找到学校“告状”,这些似乎都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听完樊登讲解《破解欺凌的游戏》,受到深深触动,知道了面对欺凌,我们能做的不止是忍受或逃避,也不能“以暴制暴”,而是要看透欺凌关系中的游戏规则,掌握终止他人欺凌行为的方法,成为一个真正拥有稳定内核的人。
书中的方法非常具体、可操作。尤其是对于我们成年人,如何从容地应对他人的冒犯,当我们的人格真正成熟了以后,可熟练地使用书中提到的各种各样的技能。
因为深受触动,所以听后,立即分享给我的家人们。
《破解欺凌的游戏》是法国知名精神病学家和心理治疗师菲利普.阿伊姆著写的,他在担任南锡大学医学院的门诊主任期间,一直在医院住院部、咨询中心、联络精神病学中心、监狱精神病学中心、性暴力资源中心、心理治疗咨询中心等从事咨询工作。
说说我的一次亲身经历,有位同事对我说:单位里有人在背后说你的坏话,说你说话太直,伤害人,班子决定处理人的事都推到你头上了……彼时我大概50岁,听后轻轻一笑,说一句:“你信吗?不信就别再说了;也谢谢你提醒我,我知道了。”未去追究谁说的,同时反思自己说话确实直接,是不是自己说话方式有问题,同时也肯定自己正直的一面,这是优点。没有愤怒,未见人再去述说。慢慢地,形成了自己的处事风格,别人也知道了你是“就事论事之人,公道正派。”
还有一个我身边朋友的例子,年轻时她经单位同事介绍,和一位父亲是领导的男孩搞对象,谈了半年,男孩疑心,不自信,总觉得我朋友看上了他的家庭,而不是看上了他。他问女孩:“你是看上了我爸爸是领导的身份,还是看上了我?”我朋友说“你认为我看上的是什么就是什么,我回答你什么你也不会相信,你自己认为是啥就是啥吧。”后来谈了一段时间,终归因为琐碎之事分手了,我大赞朋友,回答太妙,分手很英明。
听樊登讲完《破解欺凌的游戏》后,我觉得我和我朋友竟然都暗合了道妙。
一般情况下,面对谣言,绝大多数人的反应是生气,甚至破口大骂,或者说没有这回事,谁说的?找他去,封住他的嘴,或者更难听的,“撕烂他的嘴”,看他再乱说。樊登说,这些方法都无法抑制谣言传播,反而可能会让这个谣言越传越厉害。
书中告诉了我们一个万能答案,你问传话者:“你信吗?”一句“你信吗?”就是万能答案。如果他一愣,说:“我不信。”“不信就好啦,谢谢你!”如果对方说:“我觉得万一是真的呢?有没有可能呢?”你可以告诉他:“你有信的权利,你愿意信就可以信,但我告诉你,这不是真的,但我也不想解释。”谣言会止于此。当你把冷静、理智、不生气作为一种反馈的时候,谣言就会停止;反过来,你越使劲,这个问题就会变得越严重。
听到此,是不是觉得很有智慧。面对谣言,面对欺凌,要有稳定的人格智慧,不能让愤怒和不理智冲昏了头脑,乱了方寸。
欺凌与被欺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关系。比如我们看到一个孩子撕碎了别的同学的课本,你会觉得他是在欺凌别人,但是这个孩子很有可能是因为被对方冒,所以他才去撕对方的课本。谁是欺凌者,谁是被欺凌者,有时候也很难区分。
先说说“什么叫欺凌?”欺凌是一种重复发生、具有伤害性的小攻击,它会危害到我们的身心,但是没有构成犯罪。比如我们看到网上流传的恶性的小视频,一群孩子围攻一个孩子,打他、脱他的衣服,然后用烟头烫他……这不叫欺凌,这是犯罪,需要报警,需要找成年人介入处理,它已经危害到生命安全。绝大多数这类问是由之前大量的微小欺凌开始的,比如说排挤、说坏话、起外号,一群人讽刺挖苦某个人,然后大家都不跟他说话,或者路过推他一把……这些微小的欺负逐渐地累积,最后变成这些严重的霸凌事件。
生活当中每一个人都有可能被欺凌,有时候也会不小心扮演欺凌别人的角色。比如说,大家在网上吃一个人的“瓜”,很疯狂地嘲笑某一个名人,我们也跟帖凑热闹,自己是不是霸凌者?我们也是在进行网络霸凌,只不过我们认为那人是名人无所谓,他“脸皮厚”。但你怎么知道他无所谓呢?如果这个人是阮玲玉,她不是自杀了吗?
如果一个孩子在被别人欺负的时候没有反应,他不知道该怎么做,没有人教他,他就会恐惧学校,甚至不敢去上学。
樊登说,过去这几十年,世界各地推广了一阵“反欺凌运动”
反欺凌运动就是大家用“放大镜”放大欺凌,如果遇到欺凌的行为一定要举报,遇到欺凌的问题要报告老师、报告家长,然后家长和老师必须做出反应,必须让欺凌者道歉。这个运动搞了几十年,效果并不好,反而使得被欺凌者的状况变得越来越糟糕。
效果不好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它强化了被欺凌者的弱势。一旦你是一个被欺负的小孩,那你就很可怜,你没办法,只能寻求大人的帮助。
实际上,我们没有调动这个孩子自己内在的力量。我们每一个人成长的过程都是不断面临挫折,面临挑战,面临着这些不容易的事情,然后不断地克服它,才长成强大的成年人。所以当我们忽视了被欺凌者本人的成长,不让他自己下功夫时,这些方法往往无效。
非常赞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