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读时并不着迷,越往后读越感兴趣,每天都是不舍的结束阅读。阅读的过程像是通过文字与一位朋友互诉衷肠,她懂我,我也懂她。 一、童年 一直以来我的童年记忆是模糊的。这里的“童年”专指上小学前,只有几个飘忽不定的影子,转瞬即逝的场景,以及靠着长辈讲述搭建起来的印象。但波伏瓦讲述的童年那么真切、具体,摸得见,看得着。最吸引我的是她对自己孩童时内心想法的描写,当然那已经加上了成年时回望过去的滤镜,但文字依然传神,正中当年幼小的我的下怀。她说“人到五岁已经是一个完整的人。”她对大人和社会的观察十分明了,而且由于未受外界熏染,更直白坦诚。这与我的观点一致。我不觉得孩子“不懂事”,他们先是从亲人后又从朋友身上学着与世界打交道,一点一点塑造自己。他们全然浸染在这个社会里,又因为不设防,他们把外界施加在身上的东西全然接纳。读书时我回想起几个小时候我看到人性的瞬间。懂得有时候与年纪无关,我们远比想象中更早地洞察了世界,只是当时还没有把真切的感受与文字语言的描述对应起来,或者因为规训或自我规训,压制住对人性幽微的探索,转而投入单纯和简单。这么说来,童年时期印象的模糊,原因之一可能是,它与后来我们经过教育而投射的世界以及被规训过的观点有所出入,由于适应法则的影响,我们不得不把之前的记忆从有限的脑子里抹去,为以后更长久、更主流的思想腾地方。而后者,因为长年累月,逐渐根深蒂固,已经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了。 我羡慕波伏瓦的一点是,她在童年和少年时把攻击性表达出来了。攻击性如果表达不充分,孩子就没有安全感。只有掌握攻击性,才知道自己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为自己留一点地方,才会觉得安全。她从小就特立独行,有时是为了吸引大人的注意,更多是对自己独特性的坚持。特别是青春期当她的样子不再讨父亲喜欢时,短暂的迷茫后她还是选择坚持自己。这不是盲目的坚持,她敏锐看到了父亲并不像过去她以为的那么永远正确,从而坚定了信心。攻击性是我们这个社会不太愿意在孩子身上看到的。我们都更青睐乖巧、听话、明事理的孩子。实践起来,就是在他们还没有充分表达攻击性、探索自己与世界边界时就传授一套规则体系,让孩子按章行事。我不否认这种模式的必要性,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本人也是这样成长起来的。但如果用尊重并有意识引导孩子的攻击性来代替“一刀切”的遏制,孩子的底座会更丰富、更牢靠吧。 2、自我 随着西蒙娜年龄增长,她的自我意识逐渐明晰。虽然有过摇摆和迷茫,但大体上是按自己的想法实践生活的。这其中包含对父亲和母亲祛魅、从仰视到平视的过程,可以说在成年之前,波伏娃在思想上就完成了与父母和家庭的剥离。我既佩服她的智慧,也佩服她的勇敢。即便是一百年后的今天,很多人,包括男性和女性,仍然在这一点上挣扎。此外她很早就敏锐地发现了经济独立的重要性,教师是那个年代的女性为数不多的就业选择之一。波伏娃聪明、刻苦、勤奋、踏实,她凭着自己的努力,拿到学位,实现就业。这是她日后取得更大成就的基石。在离开校园之际,她已经开始赚钱,并且有意识地展现自己的独立姿态,不用像绝大多数她的同龄人一样,转身走入一个新的家庭。 这里面还包含她建立的友谊。其中最重要的当然是莎莎。两个人的相遇是巨大的幸运。读到两人相处的情节时,我多次想到,两人是一种互为依靠的关系,因为她们都具有那个时代大多数女性没有、而社会也不太能接受的特质,两人各自为战时略显形单影只。但随着友谊的逐渐深入,两个人越来越像战友,共同捍卫她们认为正确的事情。莎莎恰好在两人即将步入社会时离世,那是她们对于事业、感情、自我的所有设想即将付诸实践的时候,这给波伏娃带来一种强烈的冲击,她明白更要抓紧一切时间和机会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成为自己真正想成为的人。这让她更加坚定自己的选择,她不只是为了捍卫自己,也是为了莎莎。莎莎在生命的末尾用这一辈子都不曾有过的激烈姿态,做了最明确的反抗。我想,当波伏娃目睹这些时,内心应该有一丝后悔鼓励莎莎如此坚守自我。如果莎莎像她的姐姐一样走入家人安排好的命运,至少不会是这样的结局。但这一丝后悔稍纵即逝。因为真的懂莎莎,所以即使这结局充满痛苦,也无能为力。本书结尾的一句话是对这段友谊最好的注脚,“我们曾经一块儿与等待着我们的恶劣命运搏斗——有好长时间我都在想,她的死是为我的自由付出的代价。” 波伏娃在少年和青年时期经历过一段时间不短的迷茫和踌躇。她先是以为雅克能够理解并指引她,然而最终她看清了雅克的底色,后来她也在寄希望于别人过。我认为萨特最开始吸引她的也是他为她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她能够更自由地作为自己存在。这段迷茫和痛苦的日子很难熬,她曾经被折磨得哭泣。波伏娃一直专心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但突然发现身边并没有能与之做真正交流的人,当她想往更高的山坡攀登时,她甚至不清楚更高的山坡在哪里。命运安排给波伏娃的剧本并不是有一个人从天而降前来指引她,而是尽可能让她痛苦,痛苦到暂时放弃求索,把注意力转向享受生活、友谊、艺术,在其中她不断与外界碰撞,找到了边界,形成了自我。这应该是自我成长的较好的模式。所谓人教人学不会,事教人一学就会。波伏娃的家人一直在一种相对隔绝的状态下教育她,当然这规避了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的污染,但也让波伏娃失去了真正与世界发生链接的机会。“规矩女孩”学到的都是被家长提纯后的规训,而不是自己经历后学到的,波伏娃这样一个有自我意识的女孩当然不会满足,随着思想独立和成熟,还开始怀疑和否定这些规训。所以那段看似放逐的经历对于波伏娃主体意识的形成必不可少。经过这一过程,她的思想底座变得牢固,它不再是坐而论道或纸上谈兵的产物,而是波伏娃自己经历后真实感受和体悟沉淀下来的东西。她会更明白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坚守什么,要放弃什么。她更明白自己了。 3、爱情 波伏娃的初恋是雅克。最初的迷恋更多是对于他能理解和引领自己的期许。但两人的区别就在于,波伏娃愿意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和世界发生链接,愿意去争取。而雅克看似看透了一切,他最经典的一句话“有什么用呢?”,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有道理。是啊,万事万物最后都有归于尘土、消失殆尽的一天。但这并不代表存在的过程中的那些主动争取、那些高光低谷、那些百转千回的感情没有存在的价值。也许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价值所在。这种看似看透本质上其实是懦弱,不敢承担起属于自己的责任和可能的后果。所以看似洒脱地说“我都不要”。实际呢?雅克一边对波伏娃暧昧不清、藕断丝连,一边还有其他的女友,后来在婚姻的选择中也背叛了自己当初的设想。不过,如果做不到完全清高,那么就挽起袖子沉浸到世俗里,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做到最好,都是自洽而负责任的表现。但雅克却做不到,他一直摇摆不定,既要又要,但自己又没有那么大的能力,也不想吃苦,最终只能被命运的波浪来回拍打。在这段感情中,波伏娃一开始是处于相对下位的,雅克的观点和态度她之前从未在别人身上见过。但不愧是足够清醒的波伏娃,她从来没有因为对方折射出的光环就觉得自己应该全身心扑上去。爱情很好,但并不是必须。如果双方从中都能得到滋养,那么可以继续下去,但如果发现不合适或者受伤害,可以随时抽身。享受感情,而不沉溺于感情。能做到如此,必要的条件是,波伏娃即使是在对雅克最上头的时候也没忘了自己前进的方向,没有把别人当做自己生活的核心,一直在自己的道路上不断向前走。最终,因为波伏娃一直在成熟和成长,她才能看清雅克和二人之间的关系。 另外一段让我印象深刻的关系是艾尔博与波伏娃。从认识艾尔博起,他就是已婚状态。所以两个人更专注于在思想和学术层面进行交流。艾尔博对波伏娃的感情是逐渐递进的,他越来越喜爱这个女孩,这里的“喜爱”是欣赏,是赞美。相比于雅克的虚无主义,艾尔博显然是更入世的,甚至是愤世嫉俗,而且相对于雅克,他与波伏娃的交往更平等。我想如果他不是因为羞愧于考试失败,两个人的友谊会继续下去。而且,如果不是因为波伏娃后面会遇见萨特,我想他们会爱上彼此。不知如果是这样,两人会如何处理艾尔博已婚这个问题。 在这本书将近结尾时,波伏娃生命中最重要的爱人,萨特,终于出场了。看波伏娃描写他的文字就能看出她对他的爱。两个人对对方都是无条件的接纳和支持。这是亲密关系中很难做到的。再就是两个人各自都非常优秀,只有同样足够优秀的人才能对他们产生持久的吸引力。他们的感情发生的恰是时候。至少从波伏娃这边来说如此。在经历了初恋雅克,以及后来与一些异性朋友的相处,波伏娃更加清楚自己要找什么样的伴侣,而萨特刚好在此时出现。遇到与自己灵魂如此契合的人,是波伏娃的幸运。当然如果考虑到后来两人的相处模式以及波伏娃从中感受到的痛苦,这段关系也许也是波伏娃的不幸。萨特是波伏娃最忠实的支持者和最有耐心的倾听者,但这不影响他身边莺莺燕燕不断;不过他又需要波伏娃这个最懂他的人一直在他身边。波伏娃也同样需要萨特,但她无法说服自己从心底里接受这种多角关系。这段契合又纠葛的关系在之后的回忆录里还将继续,我很期待波伏娃如何看待和处理。 回看波伏娃最初的几段情感关系,可以看到她一直是被强者吸引的,她期待的是势均力敌的、强者之间的爱情。此外她并没有把爱情当做生活的中心来看待,别人爱她或不爱她并不能真正动摇她对自己的判断。这是今天的我们应该学习的。 在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我不时回看当时标注的文字,有些再读来依旧有醒心的力量。从一个“规矩”的女孩成长为一位独立自主的女性,她走过的路、她面临的挑战应该比当下更长、更大。这位出生并成长于一个世纪前的女性,她的经历,她的思想,她的坚守,直至今天,依旧给予我们力量。今天的我们,也如历史中的她一样,纠结、摇摆、又坚守、成长着。我们面临着相同或不同的问题,也许我们没有她的勇气、才情和魄力,但她遥远的存在过这件事本身,也许就能让我们更踏实、坦然地面对和处理自己人生的课题。
读《一个规矩女孩的自述》有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我就是风景和目光;我只通过自己存在,也只为自己而存在。”1928年的这个夜晚,蒙帕纳斯大街灯火辉煌。在蒙帕纳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