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虾吃水,水落石出。
溪水归河水,河水归江,江归海,海阔天空。
这是一个好友曾对我说过的一副对联,源自她看过的一本玄幻小说。
我印象颇深,因为我觉得很美。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联即是其中之一。
对联,又称楹联,对子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
关于这桃符,有一个故事。有民间传说和山海经记载的两个版本,大体相仿,这儿我选取的是山海经记载的这个版本。
据《山海经》记载,在很多年以前,曾经有一座鬼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上百只鬼出没,而且还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
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在外面”作恶的鬼都要赶回鬼城。神荼、郁垒两兄弟神通广大,善于降鬼。他们严格限制鬼的活动,每年岁尾站在一株大树下检阅百鬼,见有害人的凶鬼,就用一种特殊的、无法挣脱的“芒苇绳”将它捆起来,让专吃恶鬼的神虎充饥,为民除害。
但是神荼和郁垒的能力是有限的,不能尽除天下恶鬼。也不能保证每家每户的平安。于是黄帝向全国宣布了一道命令,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用桃梗刻制神荼、郁垒像,除夕那天悬挂门前。同时,在大门上端悬挂苇索,二门上要画一只虎,用来避免妖魔鬼怪的侵扰。
到后来,人们嫌刻木人麻烦,就直接在桃木上画两个神像,题上神荼、郁垒的名字,于除夕下午挂在门两旁,以压邪祛鬼,这就是最初的桃符。
但这桃符真正发展到对联,还要到五代时期。到了五代,桃符上开始出现联语,代替了神荼和郁垒的名字,人们一般都在上面写上一些吉利的词句。
宋太祖乾德二年后蜀君主孟昶于除夕令学士幸寅逊题桃符志喜,蜀主对学士所题词语不满意,即挥毫书写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孟昶的题词改变了传说中桃符的内容与性质,使桃符由原来驱鬼的桃木牌变为表达某种思想的特殊文体——联语。
当然,对于是否是孟昶作写这幅对联还是有争议的。但有些专家仍认为孟昶的题词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
楹联者,对仗之文学也。
对联格式严格,分大小词类相对。传统对联的形式相通、内容相连、声调协调、对仗严谨。像如今,要作出精彩的对子,也是需要很深的功底的。
无论如何,在我看来,在源远流长且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对联都是令人不可忽视的一笔,我们需要去学习其中广博的知识,更需要将这具有特色的对子文化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