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第65回,刘璋看兵败如山倒,大势已难回,心中仁心尚存,不忍再与刘备攻战涂炭生灵,于是不战而降。孔明请将刘璋送去荆州,玄德不忍。孔明劝谏说:“刘璋失基业的原因就是他太昏庸暗弱,这时若以妇人之仁,不能临时决断,恐怕占了巴蜀也未能长久。”刘备听从了建议,于是设宴,将刘璋遣回荆州。
益州安定之后,刘备让诸葛亮拟定治国条例,制定的刑法颇为严苛。法正劝诸葛亮效法汉高祖刘邦入关中“约法三章”之先例,“缓刑驰禁”。诸葛亮批评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向他讲述不论宽也罢、严也罢,都要先“审势”,才能确定实行何种治国方略的道理。诸葛亮详细分析了蜀汉初期的“势”,指出:秦朝因刑法过于苛严,百姓怨声载道,导致天下“土崩”;汉高祖刘邦反其道而行之,仅“约法三章”,便大获全功;但刘璋统治益州时却过于软弱宽大,蜀中豪族专权自恣,君臣之间连正常的纲纪都没有了,这才导致其统治的瓦解。蜀汉政权是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基础、形势都与汉高祖时不同,必须与刘璋反其道而行之,“威之以法”,从严治蜀,才是巩固蜀汉政权之根本。
清末光绪二十八年暂居四川盐茶使者的云南剑川人赵藩为成都武侯祠撰写了一副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此联简称“攻心联”,寥寥数语,既高度肯定了诸葛亮善于用兵、理政的才华,又从和战、宽严的辩证关系总结了诸葛亮治蜀的经验。其中下联突出“审势”二字,治国以宽或以严,其中利弊不能简而论之,而关键是要审视当时的“形势”,当严则严,当宽则宽;对症下药,因时因地制宜。
据说,毛泽东十分推崇此联,1958年他来武侯祠时,就在此联前驻足沉思良久,反复玩味联语的微言大义。邓小平也曾经称赞说赵藩的“攻心联”写得好,富有哲理。
诸葛亮提出““审势观”给人以警示,令人深省。治国如此,育人亦如此。学生成长的环境不尽相同、个性品质各有差异,不同的学生当有不同的教育方法。就是同一个学生,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境下,教师的“慈”和“严”也应有所区别。治国需要的是谋略,谋略是充满理性的;教育需要的是智慧与爱,智慧与爱都是温情的。
事无可为也,无不可为也。仁心所在,审势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