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
初始时,刘备或者仅把诸葛亮定位成军师,帮助自己出谋划策,可不经意之间,就把诸葛亮一步一步的用成了总经理。
刘备死后,诸葛亮几乎就是集董事长和总经理于一身,操盘整个蜀汉集团的运营。
作为蜀汉集团的老总,诸葛亮小心谨慎,兢兢业业,事必躬亲,躹躬尽瘁,累死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临死时,才仓促出台了集团公司的接班人计划。作为大集团公司的老总,这是严重失职的。
从结果上看,借荊州,占益州,建立蜀汉集团,标志着诸葛亮协助刘备创业成功,让事业达到了顶峰。之后呢?六出祁山,北代魏国,几乎没有建树。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是诗人美化了诸葛亮,误导了众人对他的认识。
从集团公司的全局发展而言,诸葛亮浪费了公司太多太多的资金,是严重的投资失败者,死了自己,害了公司。
北伐投资,有足够长的时间,有足够多的机会,让诸葛亮去修正错误,去终止损失,可他偏不,像输红了眼的投资人,在“希望”的支撑下,总以为会成功的,钱越投越多,都打了水漂,造成公成损失惨重。
作为老总,诸葛亮没有为集团培养出能干的人才。
惟一一个称得上受过诸葛亮培养的人是姜维。
诸葛亮看好姜维,把自己的“思想著作”都付托给了他,把他当徒弟一样教。诸葛亮临死时,委以姜维重任,让他成了集团的几个高管之一。
可是,这样的安排是不妥当的。
姜维是降将,到集团工作时间短,在单位没有自己的势力,无法统领集团内部的实力派——“荊襄”帮和“益州”帮。这种人事安排,是不合适的。
诸葛亮,自己很能干,凡事亲力亲为,让集团的高管少了很多实战的机会。作为老总,诸葛亮成了“大树之下寸草不生”的写照,集团的高管人才,被他能干的光芒所遮蔽,少了实战、全局统筹、培养势力的机会。
诸葛亮处理魏延这事,是小说作者美化诸葛亮的需要。小说中,诸葛亮认定魏延不值得信任、有“反骨”,早就应该安排他到不重要的岗位上,而不是等他“作乱”时,安排人砍了他的头。这种安排,作为老总,也是不合适的。
作为个人,诸葛亮神机妙算,名扬后世,很是成功。可作为蜀汉集团的总经理,诸葛亮是不合格的,要是打分的话,我最多给他打5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