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我的睡眠质量一直不太好,入睡困难是从一年以前开始的,6月份参加读书营之后为了赶作业熬通宵,作息更加紊乱了,接下来有好几个晚上整夜睡不着觉,眼睁睁看着窗外从天黑到天亮。为了缓解这一情况,期间我还去医院拿了中药,辅助睡眠。
入睡困难更多的是人到中年的生存焦虑和不知道路在何方的迷茫,于是给自己安排了这样那样的任务用来填满时间,来逃避深度思考,似乎这样就不用被焦虑赶着走了。结果事情越多,对自己要求越高,效率越上不去,只能将时间不断向晚上延长,一再压榨睡眠时间,入睡时间越来越晚,入睡也越来越困难,因为在这之前精力透支,身心疲乏或者因为做事大脑陷入亢奋,等到入睡时要用更长的时间来缓冲,才能慢慢心情平复进入睡眠状态。本来就睡得晚,再用那么长的时间来平复心情,那入睡时间就更加晚了,再加上睡不着会心里着急,这样互相干扰,心情更加糟糕,入睡更加不顺利,总之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
就在我因为入睡困难而备受煎熬时,《睡眠革命》中的一句话就是及时雨一样解开我的困惑:“不做好准备,就准备好失败”,在作者尼克·利特尔黑尔斯看来,睡觉前的时段,和实际睡着的时段同等重要。根据R90方案(90分钟为一个睡眠周期,一般一个晚上5个睡眠周期,一周35个睡眠周期最为理想,28个也算是正常),晚上入睡前要特意留90分钟空白,即睡眠前适应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并非是干等着睡眠而是无论干什么事儿都试着放慢速度,关闭电子产品,洗个温水澡,整理一下卧室的床铺和衣物,光线从明亮到昏暗,总之避免大脑受到刺激过于亢奋或精力过于透支而影响睡眠。
因为冬天天气冷,原先的早起倒逼早睡已经失效,我早上压根起不来。所以根据作者的上述建议,我作了一些调整,打算在11点入睡时,在9点左右就停下手头的工作,尤其是写东西,因为一旦思维放开了就很难收得住,写着写着就忘记时间了,洗漱泡脚的同时完整地听张蕙兰的瑜伽放松术35分钟,上床列当天的成功日记1234,只陈述不延展也是避免发挥多了收不住,影响入睡时间,然后看余秋雨的文化散文或者汪曾祺的文章,看得有睡意了就躺下入睡。如果当天的上床的时间靠近入睡时间了,我就不打开卧室的灯了,直接用一盏橘黄的伴睡灯,列一下成功日记,就钻被窝关伴睡灯,听一听瑜伽放松术或者轻柔的钢琴曲入睡。尝试了几天,还是有成效的,最起码在23:00左右大脑不会再陷入亢奋或者焦躁状态了,不管这个点有没有睡着,但我的心情基本上都很平复。昨天走亲访友一天,精力过于透支,22:15又跟男朋友视频近一小时,结束后大脑一直亢奋直到近凌晨2点才入睡。这更加提醒我一定要做好睡前准备,且将睡前的准备工作流程化作为一个铁律执行下去。
在我睡眠质量不好的这些时间里,我很容易会因一个晚上睡眠质量的好坏而患得患失。而《睡眠革命》又给出了一条解决方案:睡眠不佳时,不要总想着这一晚的睡眠多模重要,要放眼长远,以周为单位,观察一周总共获得的睡眠周期和24(小时)*7(天)的日间小憩修复计划。其实不光是睡眠不佳时要放眼长远,人生中遇到不顺时又何尝不是如此,要着眼长远,将时间轴拉长做一个长期主义者,而不是只看重眼下一城一地的得失。原来世间万物都是相通的啊。
其实,这一次我想放弃读书文章了,因为我就是一台电量耗完的手机,脑子转不动,心里也不想写,可是今天11点多的时候,路可问我最后的读书文章有没有写,还有昨天小桂子在跟我通话结束的时候,特意又发了一条微信提醒我,谢谢你们在我状态最不济的时候,在背后推我一把,虽然这篇文章写成这个熊样儿,但是还好我没有做逃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