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有个点子了,爬起来备忘在手机上,一个晚上一个晚上地准备,一次又一次的推翻重建,导入从谈话再到古诗背诵,几易而得,看似简单的一分20秒,却是思前想后的成果。课件制作,录课音频配图每一处都尽量做到精益求精。楼下的一点风吹草动录进来了都不行,我得熬,熬到大家都睡了,熬到周围整个世界都安静了,一帧一帧的调整剪切。
评课时老师们的评价“这堂课找不出一个什么不好的地方”算是给了这节课一个美丽的说法。
我觉得我可能是那种临到出发,还会修改教案的人,脑海里有无数个想法,觉得这个好像也可以,那个听起来好像也不错。就好比要去邵阳,目的地肯定是不会变的,可能在出发之前还在变换是大巴车还是高铁亦或是与人同行的通勤方式。有时可能贪图高铁快速穿过荒芜郊区的畅快感,有时可能就沉浸在大巴车上颇具地方特色的乡土人情味上……这是不是就是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呢?
读,自由读,挑战读,师生引读,创设情境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的方式多样的读,只为读出文字背后的身韵,让每个文字都能说话,超越时空隧道,和作者站在一起进行对话,触摸属于儿童的天真。站在教室的一角,听着你们如此声情并茂的朗读,我竟然有种莫名的感动,好想给你们一个个猝不及防的拥抱,牵着蜗牛散步的我那一刻暖暖的。
写,指向阅读的写,由扶到放的写,模仿的写,创造的写,不管你怎么写,层次高的,学完了就能写;层次中等的借鉴佳作模仿着写;层次有待进一步提升的,只要动笔写了,这就是成功哇,还能写如此之好,岂不美哉!那一个个夜晚守着电脑录微课又有什么辛苦,又何足挂齿呢?
课比天大,大约这次的天开出了。把自己打碎了,重新组合塑粘,之前的思路推翻的所剩无几了。再好的良种也得播种在适合它生存的土壤。关注学生,才能明确意识到自己要教什么。
如今土壤发生了变化,这变化是实打实的,学生的情况不同了,那就得从库存里拿出适宜这块具有特色的土壤的种子,长出丰实的庄稼也就有了可能。
对自己过去的课堂的回顾,不是为了沉浸在溢美之词中飘飘然,而是对自己这一看似云淡风轻的过程的一种清晰的认知让今后的路走的更加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