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孔子说我没有看过一个真正喜欢仁的人,讨厌那个不仁的人,看不起那个不仁的人。拿我们现在的观念来看,没有看到一个真正爱好道德的人,讨厌一个不道德的人。为什么呢?因为一个爱好“仁”道而有道德的人,他的修养几乎无人可以比拟,实在很难得;可是,他如果讨厌不仁的人,看不起不仁的人,那么他还不能说是个仁者。
“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意思是说,一个仁者,看到一个不仁者,应该是同情他、怜悯他,想办法怎样把他改变过来,这是真正仁者的用心。我们讲道德,别人不讲道德,我们就非常讨厌他,那么我们是同样以“不仁”之心对待别人,我们这个仁还不是真正的仁。这就是孔子讲的忠恕之道,推己及人之精神。我感到冷了,想到别人可能也会冷,要别人快去加衣服。想到自己,从而联想到别人。假如我自己仁,看到别人不仁就讨厌,那我也是不仁。
到此为止孔子都是在讲“仁”的体。所谓体是内心的修养,如何做到仁。下面就是讲“仁”的用,就是推己及人的精神,心胸宽大,包容万象,能够感化他人。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这是他假设的话。仁是很难达到的修养,人本来都有爱人之心。比如我们观察一个幼儿,他同情人家的时候特别多,后来等到渐渐长大了,心里反而厌恶增多,仁心就不能够发挥出来。所以说仁是人人可以做到的,但几乎没有人能在一天当中,用心处世,完全合于仁道——日久才能见“仁”心。
只要立志,没有说因力量小而达不到仁的境界。但是他又补充一句,也许有力量不足而达不到的,但是我从来没有看到过这种情形。
讲了仁的体用之后,孔子又引申到讲仁的修炼方法。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孔子说人的过错,各于其党。这个“党”是乡党的意思,不是现在说的政党,包括朋友在内。古代宗法社会的乡党,就是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交朋友等社会际关系对一个人的影响会很大。孔子说一个人会有过错,往往都是社会关系造成的。
我们在社会关系中看到一个人的过错,譬如某人做人的态度非常坏,而我们看得清楚,那么自己就要反省,自己是不是有同样的过错,假如有,就改过来,假如没有,就更加勉励。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就是对仁的一种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