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核心素养有四个,已多次提起过。四者的关系,我听到最有道理的一个,是王崧舟老师提出的:以“语言文字的运用与建构”为轴,其他三个围绕轴心展开。
后来看到了温儒敏教授的讲座《以一带三,落实语文核心素养》,他也提出了这样的观点。
语文教学必须以“语言运用”为本,这是出发点与落脚点,通过“语言运用”的教学,把其他三方面(还可能有其他方面)“带”进来,彼此融为一体,在不断的语言实践中得到综合提升。
即:以语言文字的运用与建构为抓手,落实思维能力的培养,审美能力的提升,文化自信的养成。
对四者的关系,课程性质中,也有类似的描述: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文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思维品质,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全面提升核心素养
在本段的描述当中,以“同时”为界,前面是在对语言文字运用的描述,后半部分转到了其他三个核心素养。
叶老也曾提出这样的观点:语言、文字和思想的训练要联成一贯。
叶老认为:语言和文字实质上是一样东西。语言本来是用声音来表达意思的,受时空等因素的限制,用声音不能传达意思的时候,就用文字代替声音来传达意思。所以,语言是根本,文字无非是语言的书面化而已,其本质依然是语言。
他认为:语言和思维分不开。“人不能虚空无凭地想,必须凭着语言来想。”“人在那里思维,同时就是在那里说话。咱们不能抛开了意思谈语言,也就是不能不管内容专谈语言。”
这时候再去想大概念,便不纠结于这一个名词或概念。以前把他割裂的太过了,品味语言与审美,思维,传承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绝不像数学那样,一道题是一道题,一个步骤是一个步骤。这也正是大概念中所说的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循环,也是准备,建构,应用,反思这样的循环。轴心是语言的建构,围绕着他螺旋上升的却是整个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