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我在“得到“上听陈海贤老师讲的《家庭关系》。做些笔记,为的是让自己在知识层面有更多的积累。
发刊词中有段话,讲得特别好:
从来没有一个地方,能像家一样,让我们魂牵梦绕。它是我们的来处,也是我们的归宿。它是生活的避风港,也是我们奋斗的意义。我们每个人,都想把家庭经营得温馨美好。
可是有时候,家也会伤人。如果经营不好,家里的每个人都会痛苦。
因为家庭不只是需要付出,而且还需要“对的“付出。
家庭遵循的不是“对错”“多少”的逻辑,而是特有的情感的逻辑。
把握这种情感的逻辑,是经营家庭最关键的地方。
什么是感情的逻辑呢?我的心思你能看见,我的需要你能回应。需求和回应之间,藏着我们最深的情感联系。
从来没有一个完美的家庭。每一个家庭都有它的两面:一面是资源,一面是问题。一面是支持,一面是限制。一面是温暖,另一面则是伤害。
第一讲 为什么家让人又爱又怨
家是重要的,可是我们对家人的感情,却并不总是温暖的。很多时候,它是又爱又怨的。
这其实是因为,家庭中隐藏了一对所有人面临的基本矛盾:归属和自主的矛盾。
什么是归属和自主的矛盾呢?
先从归属感说起。如果没有家,人就会变成一颗流星,不知道飘往何处,存在的意义在哪里,家提供了人类最需要的归属感。
我们对家的归属感,依靠的是我们与家人之间深刻的情感联结。因为这种情感联结,你会自愿接受家人影响,并且调整自己的行为来适应他们。
可是另一方面,人又有独立自主的需要。你希望自由,希望能够独立思考,希望独立选择自己的生活。
在家庭里,归属和自主的矛盾,构成了一种永恒的张力。
归属和自主之间的矛盾,有三种典型的表现形式。
情感混淆:分不清什么是自己的情感,什么是家人的情感(界限缺失)。
角色混淆:你在家中承担了一个原本不属于自己的角色(角色错位)。
需求混淆:你不明白一件事到底是家人的期望,还是自己的愿望(未满足的期待)。
读后感悟:这一讲的学习,让我联系到阿德勒提出的“人的首要心理需求是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的满足”,原生家庭如果能够在这两点上给到一个人的满足,这个人必定是自信的,这样的家庭也会是流动的、柔软的、温情的、充满爱的家。
第二讲 系统视角:怎样理解家庭问题
什么叫用系统视角看问题呢?
让我用植物来做比喻。
如果你是一个植物学家,当你看到一株植物没长好的时候,你不会只是去看这株植物有没有问题。你会去研究植物周围的土壤、水、阳光、空气。也就是说,你会把植物当作它所处的生态的一部分来研究。
同样的思路如果移植到人身上,当一个人有心理问题时,你也不应该只是认为他有问题,而应该去看看他所在的家庭是如何运作的,家人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的,他在其中的位置和角色又如何。
所谓系统性思维,就是看到家庭成员之间如何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去发现表面现象背后,系统深层的运作规律。
用系统思维看家庭,会有三个重要发现。
没有完全独立的个人:所谓的个人问题,大部分都与家庭有关。
特定的互动模式:家人之间特定的互动模式,创造或者维持了他们的问题。
系统中的解决之道:不仅能够帮你发现问题,还能够帮你找到更多解决之道。
重点内容
1>当一个人有心理问题时,你也不应该只是认为他有问题,也应该去看看他所在的家庭是如何运作的,家人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的,他在其中的位置和角色又如何。 2>家庭承受的总体压力会影响家里的每一个人,最后会在一个相对弱的人身上体现,变成他的问题,这就是家庭系统运作的结果。 3>系统思维可以避免二元对立的想法,每个人身上都有相应的解决之道。
第三讲 关系视角:如何解读事实背后的关系
在关系里,任何一件事发生,都可以有两个层次的解读。
第一个层次:事实本身是什么,我们可以把它叫做“事实事件”,第二个层次,是这个事实背后所代表的关系,我们把它称为“关系事件”。
所谓“关系的视角”,就是要看到事实事件背后,人们如何接收和传递语言和行动中的关系信息。只有这样,你才能真的理解家庭,也才会有办法经营好自己的家庭。
那该怎么从关系的视角看家庭呢?有三个重要的原则。
首先,要看到表面的事件背后所隐藏的关系信息,当我们用关系的视角看时,我们要看到“对人不对事”的一面。
第二条原则:在解读关系信息时,不只看“说什么”,而要看“怎么说”。 假如妻子和丈夫在表达观点时面带微笑,语气柔和,那你可以说他们只是在商量该怎么安排孩子教育。
如果他们言辞激烈,表情愤怒,毫不相让,那你就可以判断说,他们是在争论谁比谁更懂孩子、谁比谁更有发言权。用关系的视角看,“怎么说”远比“说什么”要重要。
第三条原则:要理解长期的相处,如何影响了家人对关系的解读和表达。
家人之间长久的相处和磨合,会让家人之间形成一种特别的“读心术”。只要家人稍微说一句话,你就会自动形成对这句话背后意图和关系的解读。
第四讲 结构视角:如何认识家庭等级的作用?
以公司为例,在良好的组织结构下,每个人都既能各司其职,又能相互配合。而糟糕的组织结构呢?经常是权责不清,人浮于事,充满内斗,自然也没法实现它的愿景。
和公司一样,家庭其实也是一个组织。它也有它的愿景。
家庭的愿景包括:家庭的繁荣和实现每个成员的自我发展,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家庭也要有好的组织结构。
所谓家庭的结构,就是看家庭成员之间以什么样的方式组织起来,来实现家庭所需要的功能。
它包括每个家庭成员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他们在什么样的位置,以什么样的方式互动,他们之间的边界在哪里等等。
父母能够站在一起承担家庭的领导责任,孩子能够探索外部的世界,专注于自我的发展,这就是好的家庭结构。
那怎么识别一个家庭的结构是好还是坏呢?需要你关注两个基本问题。
第一个问题,这个家是听谁的?听谁的,就能看出家庭的决策机制。一般来说,好的家庭里,重要的事情是由夫妻协商决定的,听谁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彼此有一种共识和默契。
了解家庭结构的第二个基本问题,是谁跟谁在一起。
关系总是这样,当一方出现权威时,感觉弱小的两方就会自动联合起来。
理论上,家庭里的夫妻应该站在一起。可有时候,因为夫妻之间长久未解决的矛盾,其中一方会远离另一方,会开始亲近孩子。
那该怎么办呢?
当一个家庭的结构出了问题时,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想办法让站错了位置的家庭成员,回到自己该在的位置上,父母是父母,孩子是孩子。
这时候,需要夫妻能够面对和解决他们的矛盾,维护彼此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
第五讲 发展视角:如何看待家庭的生命周期
家庭心理学里有一个理论,叫做家庭的生命周期理论。
这个理论是说,就像人要经历幼年、童年、青少年、中年到老年一样,家庭也会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需要家庭成员在心理上做出调整和改变。
让我们从家庭建立的源头开始。
阶段一:年轻人离家
在这个阶段,年轻人需要完成心理上与原生家庭的分离。父母要放下对孩子的关注和控制,而孩子也要放下父母,去发展他们自己。
如果他们与原生家庭的关系过于紧密,那他们就很难对家庭以外的异性有兴趣,也很难有信心去建立一段亲密关系,为成家做准备。
阶段二:成家
如果两个年轻人幸运地完成了离家的重任,又幸运地遇到了彼此,从恋爱走向了婚姻,他们就进入了第二个阶段:成家。
这个阶段的重要任务,是建立协调的规则。
一般来说,一对夫妻总有不同的家庭背景。他们既要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又需要建立一种彼此协调的共同规则。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这些协调是全方位的,从该什么时候起床、睡觉,到谁来做家务、到谁来管钱、怎么处理和对方原生家庭的关系、怎么度过共同的闲暇时光等等。几乎每一件事,都需要夫妻双方做出协调和改变。
完成这一阶段的任务,伴侣就会把这种改变当作心甘情愿地为爱付出。如果没有完成这个任务,这种改变就会变成强迫和控制的游戏,并一直成为婚姻生活的矛盾。
如果一对夫妻结婚了,却没有为彼此做出改变,那这对夫妻在事实上就并没有结婚。因为他们还是单独的个体,而没有变成真正的一对夫妻。
阶段三:养育孩子
真实的婚姻是包含着改变甚至牺牲的。当家庭进入第三个阶段时,这种改变和牺牲就变得更为明显。这就是养育孩子的阶段。
这个阶段最重要的任务,在抚养孩子的同时,能够保持夫妻之间的亲密。
这个阶段,夫妻升级成了父母,家庭的重心也转移到了孩子身上。父母需要协调的家庭事务成倍增加。
在这个阶段,最容易产生的问题,是夫妻都开始以孩子为中心,而没有空间去培养对彼此的亲密感。
如果在上一个阶段,夫妻之间已经培养出了足够的默契,他们就能一起配合,去完成抚养孩子的重任。而如果他们没有这样的默契,很容易出现新的问题。
而另一种常见的现象,是夫妻之间没有解决的矛盾越来越深,最后把孩子扯进了矛盾之中。
通过把孩子三角化,形成了不良的家庭结构。夫妻的一方跟孩子关系紧密,而另一方却好像被排挤在家庭之外。这其实就是家庭在前一个阶段的问题没有解决才导致的。
阶段四:下一代离家
当夫妻形成了不良的家庭结构,这种家庭常常就会在第四个阶段遇到困难。就是年轻人离家的阶段。
只不过第一阶段离家的年轻人这回变成了父母,而下一代的孩子要带着他们自己的使命踏上人生的征途。
通常这些不能离家的年轻人,对原生家庭有一种特别的忠诚。这种忠诚又混杂着对自我、对爱情、对家庭生活的怀疑,最终变成了我们和原生家庭的相爱相杀。
当你用发展的视角看家庭时,你会发现,家庭的发展有一个特别的情感线索,就是忠诚的转移。随着家庭的发展,我们需要慢慢从忠诚于自己的父母,进化到忠诚于我们自己的内心,再到忠诚于我们的配偶和子女。
读后感悟:学习了《家庭关系》的前五讲,为我体察家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更多的角度,系统、关系、结构、发展四个维度是立体、有机又相互联系的,家庭不是一个人的独舞,而是所有成员的群体舞蹈,舞跳得是否和谐美妙,动力因素在于每个人是否从家庭中获得了归属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