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面英雄1:神话对于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导言
你好啊,我是何帆,欢迎回到我们的读书俱乐部。
我们这周的主题是“英雄的成长”。我要给大家介绍著名的神话学家约瑟夫·坎贝尔的“千面英雄”理论。他讲到,所有的神话其实都只有一种原型,故事情节都是一样的,只不过是用不同的方式不断地复述。我们之所以对神话故事如此着迷,是因为神话故事从本质上来讲,说的是我们个人的成长故事,而成长故事是最吸引人的。
1. 知识背景:约瑟夫·坎贝尔的生平
照惯例,我先给你介绍一下本周的精读书。本周的精读书是约瑟夫·坎贝尔的《千面英雄》。坎贝尔名气很大,尤其是在好莱坞,他是一位神一样的人物。《星球大战》的导演卢卡斯就说,坎贝尔是他的精神导师。
我先给你讲个故事,脱不花的糗事,我独家发布一下。
有一天,我跟脱不花聊天,她问我接下来讲什么,我告诉她,马上要讲《千面英雄》了。脱不花说,哎呀,太好了,去年和菜头老师就推荐了这本书,可是我一直没读完,读不懂啊。我说,你没读懂就对了,智商高的人都读不懂。这本书其实写得很烂,很多经常引用这本书的人,其实也没真的看明白。但是在咱们的读书俱乐部,我承诺真的能给你讲明白,而且我能讲得比坎贝尔更好。你以后看电影,比如说看《星球大战》、《魔戒》,读魔幻小说,甚至是打游戏,都能讲得一套一套的,让小伙伴们听得一愣一愣的,轻松赢过他们。
我先给你讲讲坎贝尔的生平。有几个很有意思的地方,值得你注意:
第一,坎贝尔是爱尔兰移民的后代,而欧洲神秘主义的大本营就在爱尔兰。你可能很喜欢著名的爱尔兰诗人叶芝,叶芝写过一本《凯尔特的薄暮》,其中讲了很多爱尔兰的神话和传说。如此说来,坎贝尔喜欢神话,看来是有文化基因的。
第二,坎贝尔读书的时候去了趟欧洲,他在旅途中遇到了克里希那穆提,你要是喜欢灵修,就知道他是谁了。坎贝尔在欧洲结识了精神分析学派的大师弗洛伊德和荣格,你可以看得出来,坎贝尔受他们的影响很深。
第三,坎贝尔1929年从欧洲回到美国,很不幸,正好赶上美国的大股灾,他们家破产了。坎贝尔的博士学位也没有读完,他尝试着写作,但不成功,到1934年才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他到一所女子学院,莎拉·劳伦斯学院教书去了。在莎拉·劳伦斯学院教书,不必有太多发表论文的压力,但是,坎贝尔遇到了另外一种挑战。这帮女生不好教。男生喜欢逻辑体系,喜欢知识的细节,女生不喜欢这些。女生会问:你教的这个东西跟我的人生有啥关系?所以,坎贝尔就得讲清楚,神话对于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他这个神话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是被一群女学生给逼出来的。
2. 原型故事:英雄成长的三幕剧
讲完了坎贝尔的生平,我来给你介绍他的“千面英雄”理论。坎贝尔认为,所有的神话其实都只有一个原型。这个原型故事大概分为三幕。
第一幕讲的是英雄在新手村。也就是说,英雄在一个自己非常熟悉的环境里。他听到了一个召唤,这个召唤让他去冒险,但他很犹豫,不愿意离开家乡。然后,发生了一件突发事件,改变了英雄平静的生活,把他从一个熟悉的场景,带到了一个陌生的世界。当英雄跨越了熟悉世界的边界,就从此走上了不归路。
第二幕讲的是英雄的历险。英雄会经过一次试炼,让英雄经历一些挫折,这个经受挫折的过程也就是成长的过程,试炼告诉英雄,他将经历全新的体验,一切都要从头学起。在这个阶段,英雄会遇到一些很重要的人物,一个重要的人物就是他的人生导师。英雄还会在路上结交很多小伙伴。当然,还必须得有一个大的反派人物,他是英雄的对手。一开始,英雄是要被他的对手碾压的,被欺负得没有招架之力,虐得不像人样。他会经历很多磨难,在最低潮的时候,英雄会被剥夺得一无所有,而且看起来绝无可能获胜。但就在这种挑战中,英雄会凤凰涅槃,绝地反击。英雄会走进一个山洞,并从山洞中找到宝物。这个宝物可能是一把宝剑,也可能是一种魔法或超能力。在第二幕的最后,会有一个大决战的时刻。历尽千辛万苦,英雄最终战胜了对手。
第三幕是英雄回乡。战胜大恶魔并不是故事的结束。英雄必须回到家乡。回到家乡并不是因为要衣锦还乡,而是要把自己得到的东西跟人们分享。再回到故乡,英雄会发现自己已经不再是原来的自己,他会有脱胎换骨的改变,他会变得更加成熟,更加圆润,更有责任感和牺牲精神。他的旅途终点,其实就是下一次旅途的起点。
你可以随便找几个好莱坞大片,比如《绿野仙踪》、《狮子王》、《魔戒》,甚至《阿甘正传》,仔细想想,它们是不是都遵循了坎贝尔的原型故事?这些故事的主角是不是都从熟悉的环境出发,踏上了不归路?是不是都有自己的导师、伙伴和对手?是不是最后都回归故乡?放眼望去,不管是魔幻小说、好莱坞电影甚至是电脑游戏,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的编码,只要掌握了这个编码,就能释放出来无限的创意。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人固然都喜欢新奇的故事,但他们更喜欢一遍一遍地听一个熟悉的故事。孩子小的时候,会缠着大人一遍一遍地讲同一个故事,搞得大人很烦,其实你想想,我们大人也是一样的,明知有套路,还要往里钻。什么才是大师?真正的大师不是能想出新奇的故事情节。真正的大师是把一个重复了上千年的故事,再讲一遍,还能讲得精彩。
为什么这个故事我们百听不厌呢?惟一的解释是我们的心里本来就有这样的故事。好莱坞的编剧们不过是发现,用这样的故事最能够打动人心,而这说明,神话其实跟人心是相通的。我们的人生其实也是这样的英雄之旅。我们每个人都想当英雄,你必须要经历这些磨难,最后才能“得道”。
3. 反思:也有不买账的
当然了,也不是说英雄的成长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公式。不同的文化还是不一样的。我要提醒一下,英雄的成长特别对美国人的胃口,但澳大利亚人、德国人、中欧人就不一定了。
就拿澳大利亚来说吧,过去澳大利亚人也很崇拜英雄主义。第一次世界大战跟澳大利亚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出于英雄主义情结,澳大利亚派了很多年轻人到战场,结果有很多人白白送死了。后来,澳大利亚人民就觉得上当受骗了,所以他们特别不愿意成为英雄。在澳大利亚,你要想成为英雄,可是会受到大家讽刺的。
德国的文化中过去也一直有英雄崇拜的倾向。崇拜到最后,崇拜出一个希特勒,可把德国人给恶心坏了。所以,现在德国人谈到英雄时,总有一种本能的警惕。
中欧人的情况有点不一样,因为他们没当过英雄,老是被苏联给欺负,欺负得头都抬不起来,久而久之,就变得很世故,不相信有英雄这种东西了。在中欧人看来,任何改造世界、创造奇迹都是瞎扯,他们对这种尝试一向是嗤之以鼻的。
今日小结
好的,最后简单地总结一下。
我今天给你介绍了坎贝尔的“千面英雄”理论,所有的英雄剧都只有三幕:出发、历险和返乡。我也讲到,不同的文化之间是有差异的。但是,坎贝尔的理论可以作为一个基本框架,供我们思考自己的人生旅途。接下来的三天,我就按照坎贝尔的这个模式,跟大家讲讲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对我们意义最重要的几个要素:导师、对手、朋友。
千面英雄2:你需要什么样的人生导师?
导言
你好啊,我是何帆,欢迎回到我们的读书俱乐部。
我们这周讨论的主题是“英雄的成长”,我们介绍的是约瑟夫·坎贝尔的“千面英雄”理论。昨天,我给你讲了英雄成长的三部曲,从今天起,我们要讲一讲在你人生旅途中可能遇到的最主要的角色:导师、对手和朋友。今天,我先跟你讲讲人生的导师。
1. 什么叫导师
我们说的导师,在英文里叫mentor。这个词是怎么来的?
这要从荷马史诗《奥德赛》讲起。《奥德赛》的主人公是参加过特洛伊战争的奥德修斯,打完仗,别的将士都回家了,只有奥德修斯漂流在外,历经重重险阻。奥德修斯有个好朋友叫曼托(Mentor)。在出征之前,奥德修斯将自己的儿子托付给曼托。曼托爽快地答应了。奥德修斯在外多年未归,家里挤满了前来向他妻子求婚的追求者。曼托鼓励奥德修斯的儿子忒勒马科斯不要失去希望和勇气,要起来反抗这些求婚者,寻找父亲的下落。
其实,这个曼托不是曼托本人,而是智慧女神雅典娜假扮的。有了女神当自己的人生导师,忒勒马科斯很快就成长为一个伟大的英雄。这就是导师被称为mentor的来历。你看,导师不是普通的老师,他不仅教给年轻人知识,更多地是要教会他们怎么做人。
雅典娜指引忒勒马科斯(Athena guides Telemachus)
我在第一季的《何帆大局观》里写过一篇文章,叫《我的两个老师》,很多读者都说深受感动。这是我个人成长最大的体会:在你成长最关键的时候,如果有一个导师,为你指明方向,会改变你的一生。根据我的观察,男孩子的成长尤其如此,从一个懵懵懂懂、只知道闯祸的男孩子,成长为成熟、上进、负责任的男人,需要一位导师来做榜样。
2. 英雄们的导师
在那些有名的电影和小说里,主人公都会遇到自己的导师。比如在电影《星球大战》系列里,尤达就是这样的导师。没有尤达大师,就没有卢克·天行者。在金庸的《笑傲江湖》中,没有风清扬就没有令狐冲。
老师和导师有什么不同呢?岳不群是令狐冲的老师,而风清扬是令狐冲的导师。不是所有的老师都是好老师,但导师是那个能够把你的人生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的人。风清扬和令狐冲的性格、气质都很一样,师徒二人非常投缘,但是,导师也不一定在性格、气质上跟学生完全一样。郭靖和杨过的性格就很不一样,这并不妨碍杨过跟着郭靖,耳濡目染,感受到“侠之大者”的境界。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句话说得真是太对了。正如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说的,如果不习惯性地想象伟人的品德,德育就不可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3.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讲到这里,让我跳回到两周之前给你推荐的戴维·布鲁克斯的《品格之路》。这本书的大部分篇幅都是在讲榜样的故事。现在你能明白为什么我当时跟你说,读那本书只要先读前两章就行了吧?我是把一本书的内容,放进了另一本书的体系里面,这是我在教你怎样建立属于你自己的完整知识体系:你要把原有的知识打散,然后重新组装。
那我就给你讲讲布鲁克斯讲了哪些榜样。有几个名字你会比较熟悉,比如艾森豪威尔、二战时期美军将领马歇尔将军,如果你是文青,可能会对乔治·艾略特很熟悉,她是一位英国女作家,我们以后会讲到她的小说。布鲁克斯还讲了几位我们不太熟悉的人物,比如罗斯福新政的幕后女英雄、曾任美国劳工部长的弗朗西斯·帕金斯、慈善家多萝西·戴伊。
我请你读读这些榜样的故事,看看你会有什么感受。我谈谈自己的感受。我有三点感受。
第一点感受是,没有缺点的人不是合格的导师。布鲁克斯讲的这些榜样,跟我们习惯的榜样都不太一样,他们个个都有自己的缺点,甚至是很明显的缺点。我们不能只看到导师头顶上的神圣的光环,你要是仔细去看,就会发现每个导师也都有自己的英雄之旅,也是从菜鸟开始,不断打怪升级,最后通关的。他们正是不断地跟自己的缺点挑战,跟命运的不公挑战,扼住命运的喉管,最后才成就了自我。坚持奋斗的人肯定要比追求愉悦的人更幸福。经常受到反对和嘲笑的人生才是最有价值的人生。
第二点感受是,满脑子都是理想主义的人不是合格的导师。布鲁克斯谈到了阿尔贝特·施韦泽(Albert Schweitzer)的一句名言。这个施韦泽可是一位名人,台湾朋友熟悉的中译名是史怀哲。他是德国的医生和传教士,在非洲行医,建立丛林医院,坚持30多年为当地人民治病。施韦泽说,他的诊所从来不雇佣那些理想主义者,他只需要那些态度严肃认真、安于本职工作、对服务他人永不厌烦的人。
你再看看艾森豪威尔,他也是这样的务实主义者。艾森豪威尔有个好朋友,就是著名的巴顿将军。巴顿将军一谈到打仗就兴奋,但在艾森豪威尔看来,打仗不过是一件不得不干的脏活和累活。他考虑的不是当英雄带来的美妙感觉,而是需要建造多少登陆舰、怎样做好后勤保障、选择哪一天实施作战计划,并且做好失败的准备。事实上,在指挥诺曼底登陆的时候,艾森豪威尔曾经拟了两份电报,一份是如果登陆成功,怎么告诉大家,另一份是登陆失败了,该怎么说。当然,登陆成功了,所以第二份电报没有发出去。这份没有发出去的电报是这么写的:“我们的登陆行动失败了,我已经下令撤退,我是在充分考虑所搜集的情报的基础上,作出此时此地发出进攻的决定的。所有部队包括空军和海军,都非常勇敢,不怕牺牲,如果这次行动有任何过失和错误,由我个人承担全部责任。”这份没有发出的电报,成了历史上最著名的报文之一。
4. 非正式的导师胜过正式的导师
接下来我再谈谈第三点感受。第三点不是读《品格之路》受到的启发,而是读另外一本书的感受。这本书叫《出奇制胜》,是沙恩·斯诺写的。我看到万维钢老师写的推荐序,就买了这本书。沙恩·斯诺写到,你要是想找到事业成功的捷径,师父领进门是非常重要的。按照他的说法,拥有导师的企业家和没有导师的企业家相比,前者的企业募集的资金是后者的7倍,增长速度是后者的3.5倍。
可是,这里也有个令人困惑的现象。如果导师这么重要,那么家族企业应该发展得更好才对啊。哪个老师教学生,会有父母培养子女用心啊?然而,70%的家族企业毁在了第二代手上。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有一位心理学家叫克里斯蒂娜·昂德希尔,她对导师制的利弊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最后发现,有导师比没有导师确实更好,不过,跟我们的直觉不一样的是,在事业成功的道路上,非正式的导师比正式的导师效果更好。
啥意思呢?组织上给你安排的导师、“拉郎配”式的一对一辅导都是没有意义的。强扭的瓜不甜,给你指派一位导师,哪怕他是一位名师,你也不一定肯跟他学。名师的门下不一定都是高徒。同样,慕名去拜一位高人,效果也不一定好,这跟找名人要亲笔签名一样,你的动机是不纯的,你不是为了真正从导师那里学到东西。好的导师都是可遇不可求的,你得自己去寻师,实在不行去偷师,这比磕头拜师更有意义。
今日小结
好啦,到了今天的总结时间。
我今天给你讲了英雄成长道路上的第一个重要角色,那就是英雄的导师。没有导师,英雄们很可能还在跟没头苍蝇一样瞎转,导师给他们指明了人生的方向,激发了他们的潜能。我还告诉你,导师需要你自己去找,找到了就要全身心地去体会导师的人格魅力,尽可能地把他们的优点都学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