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我们就被告知,要好好读书,不然将来考不上好大学,而考上好大学的目的是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好似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早点离开学校,步入社会。
大学选专业时,首先会考虑什么专业更好就业,兴趣或其他的个性化发展都退居其次。在那个信息还不是很发达的时代,我们甚至都不清楚自己选的专业会学些什么。
好不容易挣脱应试化教育阶段,来到了相对自由的大学校园,大多数人并没有因此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而是放纵自己过一段无拘无束的自由散漫生活,以弥补十几年压抑本性的寒窗苦读生涯。
这么一晃悠,转眼来到了大三大四,又开始为两年后的就业发起愁来。多数学生开始寻找公司实习的机会,班上的学生越来越少。出现在课堂上的目的,也只是为了拿到可以毕业的学分。
学生,就像流水线上的产品,一路敲敲打打,不管质量如何,在毕业的那一刻都完成了出厂设置,开始接受社会的全方位捶打。如此看来,大一算是学生生活里最为自由开心的一年了。
待我们满怀欣喜的参加工作后,却发现它和我们的期待差别太大了。除了不切实际的虚幻期待外,还要感谢都市剧营造的虚假职场环境。男女主角们自带光环,身穿时尚套装,在高级的写字楼里,佛挡杀佛,魔来斩魔,充满拼搏的正能量,最后总是以大团圆结局。
现实是什么呢?是我们遇到的每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公司很偏僻,每天通勤需要一两个小时;工资也很低,只能网购一些还算得体的着装;领导没能力,还要假意迎合或完成不合理的工作。
什么是”好工作“?本身就是一个很难定义的话题。有了高工资或许没有自由,有了自由或许缺少金钱与地位,很难有两全其美的存在。
大一的暑假,在家人的帮助下,我去了市电视台新闻部实习,那时候还没有职业发展的思维,只是怀着好奇心看看大家在做什么;大三的暑假,我找了一份销售电视的实习工作,没想到做成了那批小业务员的第一名,但由于一些世俗观念的影响,我并没有选择成为一名销售员。大四的时候,我还是选择了和专业更相关的品牌工作,并在这个领域一直工作了快十年。
在多年的工作积淀后,我可以越来越娴熟的处理事情,但却逐渐发现自己并不是十分喜欢这个方向。只是工作了那么久,还可以换到什么方向呢?
人生的前半段,我的最大感觉是迷茫,像一个无限套娃游戏一样,我被套在最里面,不知道拿掉多少层才可以见到真正的自己。
离开校园多年以后,我才开始思考教育的意义。十几年的寒窗苦读,只是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吗?当这个意义被打破了,那多年的教育是为了什么呢?
或许,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意义,它不过是人生经历的一部分,就和每一段的工作经历一样。学校和社会是不同人生阶段的经历,它们的存在会使这个社会更加稳定的运转,也可引发更多思考去认识自己。
未来有一天,等我也有了自己的孩子,我会努力让他们去感受教育本身的快乐,而不只是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让教育更纯粹一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