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孩子一定要自己带。
这是我意识到“有一天,我会当妈妈”的时候,就决定了的。
原因要追溯到我的童年。
我是家里的老二,爸妈早已经习惯:请个人帮忙带孩子,自己在外面打拼这种模式(大概是从哥哥那里总结经验而来的)。
细数下来,陪伴我成长的奶奶,姑姑,阿姨,姐姐…大概有两位数。(都没有血缘关系)
一路走来好像也没有哪里不好,从小到大都是乖乖女形象,"叛逆期"?完全没有经历过。对于父母来讲,估计是“天使宝宝”成人版吧。
但对于我自己来说,不清楚是怕别人不满意?还是认为自己乖一点就会被喜爱。总之觉得自己一定要做的好一点,更好一点。目的是让别人看到,而不是自己真的喜欢。
有些反思是到自己长大以后才会出现的,尤其是自己当了妈妈。
我的孩子出生以后,自离开月子中心的那一天起,就再没有我和老公以外的人喂养看护过他。我老公就在家里工作,所以即使是工作时间,爸爸也一直“在那”。
我妈说:“知了(我儿子小名)真幸福,爸爸妈妈一直陪在身边。”不知道她心底有没有些许的遗憾。
有时候我在想,什么才是高质量的陪伴?陪伴能给孩子带来什么?毕竟我没有体验过。
最近一些观察引起了我的思考。
前不久在芭学园的平台上读到一篇影评电影《海蒂和爷爷》。 一个名叫海蒂的小女孩,被姨妈丢在了可怕吓人的爷爷家。
李跃儿说:
我们看到人类对一个孩子的爱心真的是有限的,她真的把孩子扔到这儿就跑了。
爷爷长期独处,完全与人隔绝,他抗拒这个小女孩,没有温情,没有爱。或者说不会爱。
而海蒂用自己的温柔和善良一点一点打开爷爷的心扉。
到了冬天,海蒂靠在爷爷身边,爷爷拉着她这种相依为命的这种温暖的亲情,真的就是,孩子在身边会给我们这么大的一个慰藉。她靠在爷爷身边像个小羊羔一样,爷爷的脸就开始变得饱满,皮肤都开始展开,不再是皱皱的。
什么叫做温暖的情感,就是你会关注到对方的心灵,然后如何去使得他内心中不愉快的状态开始改变成愉快的状态。
读到这里,我似乎明白了,
陪伴 是陪他/她吃饭睡觉拉粑粑,一点一点长大。
但也不全是。
在陪伴里,我们能明白孩子的心,我们知道孩子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意味着他怎样的情绪变化,知道怎么做能让他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孩子也能明白我们的心,他会知道我们无论亲亲抱抱还是批评教育,都是爱他的表现,从而建立真正意义的安全感,在他的漫漫人生路上,成为他坚强的铠甲。
也许这才是陪伴的意义。
曾经读到过这样一个场景,一直出现在我的脑海里:
妈妈带着孩子,路过铁道桥,刚好有一列火车呼啸而过,牙牙学语的孩子,指着火车不停的喊“妈妈,妈妈!”
妈妈说:哦,宝宝看到了火车。
孩子继续喊,情绪激动,不能平复。
这个时候妈妈好像突然接到了一个信号,回应说:宝宝是不是看到火车开过去特别震撼!
听到这句话的一瞬间,孩子转过头来,看着妈妈认真的点着头,眼睛里闪着亮光。
孩子的表达能力有限,但是他感知事物的能力非常强,当他有感而无法表达的时候,就需要有一个能读懂他的人,做他表达的一部分。而这样的了解就建立在陪伴的前提上。
在孩子更小的时候,我因"高质量陪伴"感到焦虑,磨耳朵,读绘本,英语启蒙,国学启蒙,感觉统合,自我认知……总以为填满日程表才是高质量陪伴。
事实是:他和最亲密的人建立了链接,他才能畅通无阻的沟通整个世界。
而这就是陪伴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