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向阅读】
一、认识平行线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二、怎样合理利用教材编排,追溯平行的无限性?
“混而不错”地给出平行线的判定法则
人教版教材对平行的认识是这样编排的:四年级上册中“平行四边形与梯形”中直接给出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在同一个课时中,接着说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叫做互相垂直,它们相交的点叫做垂足;接着在平行线的应用中,说到距离的定义: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紧随其后就是让学生通过操作,借助小鸭子游到河对岸的例题,让他们发现与平行线垂直的所有线段的长度都相等。
每一个知识点都在层层飙升,尤其是两平行线之间所有线段的长度都相等,这个结论跨度较大,学生理解起来很吃力,数学是一门讲求严谨的学科,这种结论,让学生没有操作,没有验证就直接得出来,看起来是有点随意。这种一味地将未证明的发现当作真理,久而久之,会对以后学习数学理性文明带来负面影响。接着最滑稽的就是用与平行线垂直的所有线段的长度都相等,这个所谓的结论,作为检验两条直线是否平行的准则,这个相当不符合逻辑。读到这里回想起我上这节课的情形,没有这么多的思考和求证,只是跟着教案的设计,一步一步的扼杀着学生的思维,今天看来,真的是辛辛苦苦教书,认认真真地害人呀!我想这就是阅读带给自己和学生的一点改变。
在处理平行线的认识中,核心在于如何混而不错的给出平行线的判定法则。我们都知道平行线概念设计无限延伸,但在现实中,我们很难直观的让学生感知无限延长,我们不妨借助方向的生活经验和基础知识,让学生感知:首先两条方向相同的直线不会相交,因为他们是互相平行的;特殊情况与同一条直线垂直的两条直线一定互相平行。虽然在字面理解上是要下点功夫,但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把高大上的语句变成了接地气的表达,让它明确易懂,便于操作。
活用教材,理解平行线概念的本质
书中张教授给出了四个鲜活的生活实例:
1.刘翔面对的跑道(各跑道线和起跑线垂直,不管怎样无限延长,跑道线都不会相交)
2.枕木与铁轨(两条铁轨与枕木互相垂直,延伸的方向相同,他们无限延长也不会相交,因此在同一直线垂直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3.拖拉机的车轮印(与同一方向的直线形成的相同夹角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这个更倾向于中学的平行公理
4.用三角板画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利用平行的概念解决问题)
活用教材的背后,会引发学生一系列的猜测,学生可能会直接把平行线想像成为不相交,他们一定会想:拖拉机、铁轨转弯后,车轮还会平行吗?操场上的双杠那么短怎么知道它延长后不相交呢?我觉得孩子们这种猜想很有价值,因为说到我们的平行线就会想到无限长,我们的例子都是用有现场的经验来说,明屏显的无线模型。我们最终的教学任务是要从有限走向无限,没有对无限的想象就不会有平行线的概念。所以面对同学们的猜想教材里应该正面提出:
拖拉机、铁轨的车轮应要想象为笔直的不转弯的;双杠要想象为可以无限延长而不相交的。所以从一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的数学想象是多么的重要。想象力与生俱来,期待在我们接下来的每一节课中,不要把孩子们的想象力扼杀在摇篮里。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所以我们要联结平行与垂直的关系,让学生通过图形的演示直观感知平行与垂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他们是通过旋转或平移,位置关系是会发生变化的。此外,寻找实际生活与数学概念的联系也很重要这事散会中,让我们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的体现,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有垂直与平行的形象,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今日金句:任何概念的认识都是一个逐步明晰,逐渐完善的过程,不必苛求所有学生在认识上都一步到位,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自我修正、自我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