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还长,我试试能不能列出十个最佳来。
《杨家将》,这是我阅读的第一本小说,也是妈妈仅有的两本藏书之一,清楚的记得是在二年级暑假读的,当时胳膊受伤了,不能到处跑,大中午的不睡觉就躺在院子里的树下面纳凉看书,一本书的阅读是要在各种地点进行的:树底下,床上,沙发上。那时候懂得少,还好书也简单,就是尔虞我诈、精忠报国和陷害忠良,在阅读过程中哭了好几次,即使呼延赞的“赞”我都不知道怎么读。杨家将们真的是太惨了,一个个上赶着送死,同时他们又是勇猛而忠心的,百折不屈,誓保国土。我最喜欢柴郡王和寇准,教会了我帮助好人是多么开心,也很喜欢杨排风,倒是为国捐躯的杨家将们,让我看的心焦。
《狂侠天骄魔女·上》,我借阅的第一本小说,来自比我大五岁的小姐姐,她家有很多泛黄(仅止书旧)的书,跟她玩捉迷藏的时候在她家衣柜里发现了这本只剩半截书皮的书。当时是三年级了,妈妈给我收拾了个小床,开始一个人睡觉,独生子在家里总是很孤单,实在没得玩了就窝在小床里看书。我很羡慕女主柳清瑶,她天生丽质、武功高强、侠骨柔肠,还被两个称霸武林的美男子迷恋和保护,最重要的是她还有扑朔迷离的身世。那两位武林高手更成为幼时的我的暗恋对象,时常幻想着我是女主,不知该选哪位好:一个是稳重有内涵的笑傲乾坤华谷涵,一个是潇洒不羁的武林天骄檀羽冲。正是这部小说开启了我的武侠梦:整天幻想着练成绝世神功,腾跳在村里的老柳树枝上,遇到白衣飘飘的男子一起惩恶锄奸,修成正果。上大学之后才知道它是梁羽生的小说,也看完了第二部,还是儿时读的时候最有趣最有收获,读第二部只是想了解她的身世和情感走向。看过古龙和金庸以及黄易的武侠小说,读来读去都是那些东西,内心毫无波澜,对比之下这部小说也是很一般,但当时小,总是为它倾倒。
《骆驼祥子》,我买的第一本书《老舍精选集》里的一部。四年级的班主任是开小卖部的,那时候提倡素质教育,鼓励大家读书,他便摆了个书摊,课本里有老舍《济南的冬天》,很喜欢老舍的语言,我就花了5块钱在《朝花夕拾》、《家春秋》、《冰心全集》之类的书中挑了《老舍精选集》。迄今为止我仍觉得老舍是我最喜欢的作家,做文就应该那样写,像给你讲故事一样,不给你任何压力。他的语言我很喜欢,北京腔,时而幽默,令人读起来很亲切,像发小他爷爷给我们讲故事的口吻。内容呢又很深刻,给你就是这么个理儿的感觉。祥子从兵营里逃出来的时候吃的那碗老豆腐跟我们村里老大爷卖的真真是一模一样,我们不是祥子,却可以真切的体会和感受他所经历的一切。那本选集里面还有他未完成的遗作《正红旗下》,北京干凛晴暖的冬天、热气蒸腾的澡盆里洗着澡的婴儿,一切一切都是那么真实可爱。这种真实亲切,浓浓的生活气息,令我对老北京心驰神往。
《红楼梦》,小学的时候看过同桌的少儿版,一点印象都没有。高中的时候花了27买了程甲本,到了大学又读了甲戌本和《脂砚斋评红楼梦》,看过很多本评《红楼梦》的书,受脂砚斋的影响,我也只看重前80回,前80回便是完结。对它通读或者翻翻拣拣地读了几十遍,依旧爱不释手。读红楼爱红楼的人太多了,我也是其中之一。虽说曹雪芹把每个人物都塑造的很完整,也很尽心,但我相信我们一样地偏爱林黛玉,只宠林黛玉。像我的好朋友喜欢晴雯,我不禁在心里反驳,晴雯怎么能比得上林妹妹呢,是,晴雯跟黛玉是一路的,为人也是直爽和纯真,但是她是个丫鬟怎么就那么嚣张不知天高地厚,林妹妹还知道收敛自己背地里抹眼泪呢。在我心里,林妹妹可谓是完人了。
《挪威的森林》,高二的时候表姐买给我的一本书,也是我读的村上春树的第一本书,那时候看它还会有点脸红心跳,但经过次次读和不时的翻阅,对它越来越依赖,对的,是依赖,不是像书一样喜欢。它好像是我青春用来摆脱和适应孤独的药,孤独是无药可医的。我们更多时候只是混迹在人群里,却很少参与进去,也很少有人走进你,而且我相信大多数人的生活跟我一样是断层的:没有一个人了解你完整的生活,没有一个人陪你度过所有的时光,所以你回忆过去或者活在当下的时候,时常觉得孤独,在你身边的人虽然知道你,可并不了解你的感受和你具体的孤独。那么有时候只能像渡边一样认认真真的洗衣服、翻来覆去的听音乐、一本接一本的看书,我在做事,我有事做,我没有辜负生命,我的一生大概还有很多这样不得不或者是很享受的时光要度过。
《静静的顿河》,这是我大一的时候发掘的,可谓是一部波澜壮阔、荡气回肠的史诗级小说。它像《杨家将》那样宏大,又有老舍语言的亲切幽默,既能体验到战争的残酷,又能感受爱情的甜蜜,时而在辽阔的大草原上,时而又回到充满马粪味儿的小院。我想它的伟大之处在于展示了生命的壮阔,一个好的作品不应是私人的,应该让人体会到人的生命之美,爱的美,让人热爱生活,也尊重敬畏生命。
《二十二条军规》,虽然我是学文学的,文学史上也有它,但我是在它出现在课本上之前发现的。初读可能会觉得它的语言、结构有些荒诞不经,第二遍就找到那种可亲的感觉了,而且还非常可爱。里面有很多荒诞又搞怪的人和事,但并不奇怪,海勒只是把这些人和事夸张了一点、逼真了一点来写,像用了放大镜一样。课本上说海勒不是写战争,而是写战争中的人性,我也是这么觉得,并非战争中如此,就是和平时期人也是那个样子,强欺弱小,恶欺善良,好人逃走,又落入新的陷阱。
《乡愁》,赫尔曼·黑塞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作家,他的一生也是很不幸的,很多都被他写在了书中。我读的他第一本是《在轮下》,还是受了《挪威的森林》的影响才看的,它出现在绿子家了。彷佛他的每本书都会写差不多的场景:像青青草地拉、黑黑星空啊,就是给你回归自然,回到童年的感觉。同时呢也写成长过程中的各种不如意:参加考试啊、失恋啦、婚变哪,这不就是每个人所必须面对的么。但他是艺术家啊,总会把它以很诗意地方式呈现,像首歌。《乡愁》呢有我很大的个人原因,因为我总是会很想家,又回不去,回不到过去,我也很喜欢佩特和波比的友谊,波比是个残疾人,却是最懂佩特的人,后来却死了,他们的友谊也很短暂。长大了才发现得一知己是多么不容易的事,好像现在的女生只会化妆和恋爱,男生只会赚钱和约炮,要么就是相互利用,一点都不好玩。我总是把坏孩子的优点放大了看,而忽视他的所有人都很在意的缺点,因此我和我的朋友都不是很合群。
《海子诗集》,我比较喜欢中国的古典诗词,很少看现代人或者外国人的诗。但是在看笛安的《告别天堂》的时候有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万里无云如同我永恒的悲伤。”后来学海子的时候才发现这是他的一首诗:珍惜黄昏的村庄,珍惜雨水的村庄,万里无云如同我永恒的悲伤。我只喜欢他这一首诗,于我心有戚戚焉。读到它令我瞬间想起小时候的很多场景:有关于母亲的,比如说黄昏的时候我们一前一后的走在小路上;有关于发小的,雨后捉蚯蚓去小溪边钓鱼;有关于田野的,麦浪翻滚,青草的气息裹挟在春风里。最重要的是无论是人还是乡村都成为不可磨灭的记忆,温情脉脉的场景化作悲哀永存生命。
《孽子》,我很喜欢台湾的文化,也很喜欢白先勇,他的《孽子》虽说是讲同性恋的,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我喜欢他营造的那种湿湿粘粘的氛围,像港片和台湾文艺片的感觉。白先勇的文笔很棒,像一个阴柔的男子。
好了,读过很多书,也读过很多好书,我选择的还是跟我的性情和经历合得来的。想必不带功利性的读书的时候很多人都会选择与自己有共鸣的书来珍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