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坐那儿不动都不停流汗的季节。
中午,跟同事小刘探讨了我们的“暑假作业”学历案等。随后刘老师吐槽了一下自己这学年的苦闷:与课赛失之交臂,录制的优课未备选用,积极申报的课题,也石沉大海……这都是晋升上一级职称的重要“元件”。深深的挫败感,把这个90后的青年教师的心态拖得不再阳光, 甚至有了与年龄不相符的怨气。她甚至怀疑一些活动评审的不公,话语中流露出无贵人提携的无奈。
在我的印象中,刚参加工作没几年的青年教师,本该与学生打成一片 ,不停了解学生,磨合师生关系,有着不在乎眼前得失的豁达和梦着诗和远方豪迈,而不是被眼前的得得失失困扰得毫无朝气。
对这位青年教师来说,几个活动的“求而不得”的后遗症,只是表象,深层的原因是与同龄人的攀比引起的焦虑。与她一块入职的年轻同事小王,拿了好几节公开课,也参与了优课的评选,还是她所在学科的教研组长。这些“业绩”都为小王晋升高一级职称添加了不少“筹码”。无独有偶,另一位90后青年教师 ,已顺利晋升了高一级职称。这也让小刘备感压力和心绪焦灼,好像落后于人的职称晋升会让她损失很多或者严重影响到她的职业生涯。
最近,正在读王维审老师的书《成为更好的老师》。书中不少的案例给了我许多思考。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一位四十多岁的老师去参加县教研室组织的学科研讨会。不到四十岁的年轻教研员谈到教师专业发展说到:“一位老师到了40岁,如果没有走行政路线,也没有突出的业务荣誉,这个老师基本上就废了。”这句话让这位与会的老师很苦恼。他已经四十一岁,既没有当上领导,也没有很拿出手的荣誉,并且职称还是初级。正好符合教研员界定的“废了”的层次。但这位老师内心一直很上进。学生和家长很认可他的教育。他喜欢读书,喜欢把自己埋进书堆。他喜欢学习,喜欢把新鲜的东西带进课堂,只不过,他不太在意外在荣誉也不喜欢去争抢一些看起来有用的东西。
文中王维审老师用不同的例子诠释了“成功”。文末,王老师总结说:“在我看来,成功应该是各式各样的,认真钻研业务,积极参与各种比赛,成为官方认可的业务骨干,是一种成功;默默探索自己的研究方向,某一方面做到相当程度的精致,在某一个领域具有非官方的话语权,这也是一种成功;虽然没有什么耀眼的光环,却能守住内心的平和,坦然而阳光的活在某一个自己喜欢的领域,也是一种成功。”
从教的道路上,即使你竭尽全力,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获得鲜花和掌声。你看到什么取决于你站在哪里;你看的多远,取决于你这样的高度。如果眼里只有职称晋升,就会被眼前的荣誉得失所困扰,降低自己的职业幸福感。如果眼里多放进一些学生,志立于每个学生的成长,成才,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听起来有点像“鸡汤”,多喝“鸡汤”,能让我们振奋起来,也是不错的选择。
长长的路,慢慢地走。心里有梦,眼里有光,何惧道阻且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