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将近一个月没有来简书写东西了。真正放了假反倒虚假忙碌起来。当然,忙碌也不是完全没有原因,孩子没有上幼儿园,在家就需要妈妈”三陪“——陪吃、陪睡,陪玩儿。小孩子在妈妈面前永远都会撒娇,耍赖,当然这也说明他们在妈妈身边才拥有更多的安全感。为了这份陪伴,我就需要牺牲更多自己的时间,来过这样一种琐碎而凌乱的忙碌生活。除了这些,自己也没放过自己,每天给自己安排了很多功课:早起,读经,冥想,读书,书法。这些看得见的功课完成后,就真的挤走了写东西这项内容了。惭愧,惭愧。
这一周基本刚过了三天,孩子被送去了幼儿园,自己总算有一份完全属于自我的时间与空间了。整整三天,全部属于自己!这是几乎自孩子出生后完全没有的一个属于个人的空间。但我突然发现,随之而来的却是一种隐隐的焦虑。就像一个乞丐,突然幸运地接到了天上掉下来的大元宝,无碍自在地享受这一份美好啊,却发现失去了这样一份能力。为什么对与焦虑这么敏感,又这么好奇,其实源于自己觉察到类似的感受总是会反复出现,场景不同,程度不同,但已经越来越体会到它在我生命中的角色了。这次熟悉的感觉再一次出现了,我开始尝试去体会它。其实,这一份焦虑背后有对享受毋须努力而获得美好存在的质疑,好像自己不值得拥有(久违的自由生活出现后不知所措;同时也有面对变故自己无法接受与处理的担心(万一自己自由的世界被打破了,又要面对琐碎凌乱的带娃生活);最后就是底层的小贪婪(想要更多更多的自由,更多更多的满足)。因为想要更多,却又害怕失去,于是当自由的生活来临时,却失去了享受自由的这份自在心。
就这样,这三天的生活,充满了一种”及时行乐“的贪婪。恨不能阅读更多的书,恨不能写更多的字,更不能完成更多的想要完成的任务。虽然做了不少的所谓富有意义的事情,但这份焦虑却在背后隐隐作祟。人的心念真是个有意思的东西,他总会隐秘在生命的每个角落里。写到这里,其实我已经不抗拒这样的焦虑了,也可以理解背后的这份怕失去的担心,和对得到更多的渴望。这就是人性,我们与其批判他,排斥他,不如好好了解他,接受他。也许,当我们更多地与我们的焦虑交手,交流,离真正享受自由甚至不自由的那份自在所需的能力,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