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节学了「虚实方法论」:“①致人而不致于人(我调动敌人,而不是敌人调动我);②我专而敌分(我很集中,敌人很分散)”。
这是所有人都明白的大道理,但是一到具体的事上,人就会把这些大道理全抛弃,不按照原则、规律做事。这是非常典型的、非常普遍的、违反兵法原则的,属于「守正出奇」的情况,也是人性中的弱点。
华杉老师前文讲到:“守正就是平时我们要按规律来,按原则办;出奇就是关键的时候可以突破。”
学习书本知识跟具体实践应用是两种情况,这里最重要的是要按照书本上的规律执行,运用到具体的实践里。这其中的难点是:现实情况很复杂,需要先分析和判断战局,然后要灵活地运用兵法。
就像「致人而不致于人」这个原理,在具体实践中,极少有人能够真做到,甲方总是「致人」的那一方,而甲方内部又有层层「甲方」。
华杉老师讲道:“如果你能够从小事情上识别出兵法的原则,并且始终坚持按原则去做,你就掌握了《孙子兵法》。王阳明说要切己体察,事上琢磨,放自己身上琢磨。你别天天想着学《孙子兵法》就是企业战略,不是大事,都是小事。 只有落实到小事,你才能知行合一。”
我在这里明白,做不到也就是不能「知行合一」的状态。之所以「大事」上不能按照原则和规律去做,是因为从「小事」上就没有落实跟养成习惯。养成什么习惯?养成从小事上识别出『兵法』的习惯。我现在才明白,一旦多一个思考,即:“想想这件事跟兵法的关系,能不能用上兵法”,从小事上识别出兵法,就会有意识地调整自己,按照兵法的原理去做。
就像华杉老师在上一节举例:“比如说,开会不要接电话,这就是虚实,这就是专和分。你每一件事你都去想,我是不是实,是不是专,你就真正是学会《虚实篇》了。”
华杉老师讲道:“要我说军事活动里第一重要的就是等待;第二重要的就是今天咱们要讲的行军。 我们这一讲,主要就讲行军的原理。行军的原理有两条:第一,“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全军行进速度必然慢,军队往往无法按时到达战场;第二,“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先锋部队先冲上去和敌人打,粮草、后勤跟不上,最终必定会被打败。2.用兵要“以迂为直”,通过行军调动敌人,主动选择时间、地点来制造胜机。”
今天学这一节让我体会到「行军」这件事具有扭转战局的作用,也就是“通过行军调动敌人,主动选择时间、地点”,成为重新「选择」战场并在新的战场上等着的一方(“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从而达到『致人而不致于人』的战局。
「行军」的原理有两部分,一部分是讲『行军』中需要规避的两种情况,一种是「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另一种是「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另一部分讲「用兵」要『以迂为直』。
我在这里才明白,一个部队分为前中后三军,各个部分负责的职责不同。“前军一般是先锋营负责开路(架桥、修路)、侦察、应付小规模的战斗,带部分军需物资。中军就是统帅所处的大军有当时作战的大部分作战兵种(骑兵 步兵)。后军主要就是全军的主要军用物资、工匠、以及大量的民工等。”
三军不可能同时到达,先锋总是跑得快的、自重轻的部分;中军是大部队,后军则是负责物资、后勤的部分。这里的重点是要明白每个部分的职责,清晰调动的利弊,基于战局灵活运用。就像,如果需要「委军而争利」就要做好先锋孤军前行,没有粮草辎重支援,需要视死如归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