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本身不是罪魁祸首,但成瘾是。
——题记
导语
在你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你看了多长时间的手机?此刻的你是行走在路上还是坐在车上或者哪里刷着手机页面?除了看文章,你还在干什么呢?边吃饭?分屏娱乐?或许有十分之一的人真的在专心看文章。屏幕前的你,还记得上次与人面对面谈心是什么时候吗?行走的路上,你是否注意到周围的美景?以上的问题有助于你思考接下来的问题:你被数字技术劫持了吗?或者说,你沉迷于手机等数字设备吗?
一些现象
如今的数字技术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街道马路上,有人低头缓行;工作学习中,我们要借助手机电脑等;闲暇之余,我们通常拿出手机来打发时间……时代的快速发展使我们的时间碎片化,让我们必须快速追赶,对时间的逝去变得焦虑。而为了缓解焦虑,大部分人选择向网络求助,但这种求助带来的结果往往与我们的初衷背道而驰。习惯待在电子屏幕前的我们,成为随处可见的“低头族”,和手机等电子设备生长在一起,不得不时刻关注和回复手机信息,即使在闲暇时间,我们也像被数字技术劫持,却不知道该怎么摆脱这种劫持。
分析
玛丽·K.斯温格尔是一名临床心理医师和神经治疗师,在书中她从自己的临床经验出发,探寻数字成瘾的背后原因以及对当下和未来可能造成的后果。对于我们来说,到底什么是数字技术的不健康使用以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使用不当。斯温格尔在书中反复强调数字媒介不是导致网络成瘾等问题的罪魁祸首,但是起了不可忽视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工作生涯中,斯温格尔注意到一种现象:使用电脑或者手机太久通常不会被人作为症状来寻求治疗。而症状则是其他的问题,比如学习成绩差、怀疑多动症、焦虑、抑郁、品行障碍、失眠、霸凌、社交孤立、婚姻冲突等。数字滥用甚至不在人们的考虑范围内。斯温格尔思考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并认为数字滥用是他们心理症状或者疾病的促进或延续的关键因素。
当然,现在网络成瘾已经成为社会关注话题,不再像以前一样不受孩子和家长的重视。尽管如此,这本书仍对现今社会和学术提供了宝贵价值。跟随斯温格尔的脚步,我们会了解到更深层次的东西:技术控制关键在于如何使用媒介,而不是用或不用媒介。数字滥用对学习或生活造成了不可忽视的不利影响,要停止滥用,关键在于构建线下丰富生活。
斯温格尔根据时代,划分出数字移民和数字原住民。相比来说,数字原住民会更容易出现成瘾现象,因为数字原住民从小就生活在网络覆盖的世界,对网络习以为常,也更容易让网络世界挤压现实空间。而在数字技术出现之前,我们的父辈、祖辈不用担心网络和现实出现混乱,但成瘾现象依然存在,只是从网络变成其他的东西,比如赌和毒。这也印证了斯温格尔的观点:数字媒介本身是中立的,不是数字滥用问题出现的直接原因。
如果不是媒介的问题,那到底为什么会出现数字滥用和网络成瘾呢?斯温格尔找到了心理学——兴奋感。数字媒介的吸引力来源于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兴奋感,而让这种兴奋感如此特殊是因为:一、互联网的大量数据使得可达性“无限化”,人们总是认为会有更好的,永远无法得到满足;二、数字媒介无时无刻的反馈速度过快,破坏了一般兴奋唤起的自然周期,这不仅使我们持续高度兴奋,还使我们失去闲暇,无法放松去吸收信息和处理情绪。从社会原因来看,她提出主要是因为焦虑情绪以及“规矩”问题让人们转向数字媒介,而数字媒介并没能缓解,反而推波助澜了。
负面影响
斯温格尔认为,数字技术对学习成长、家庭教育等方面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
被技术控制后,斯温格尔认为可能出现的问题主要导致了三种社会心理的转变:一是加速或者扩大一种本来就是负面或中性的行为,比如原本小群体的团体霸凌在电子媒介的催化下变成了范围更大的网络霸凌、青少年从性好奇转变为性变态;二是将自然社交行为和驱动力变成不正常的维度,比如媒介取代了现实中的人际关系;三是将行为强化到了沉迷和强迫的程度,比如强迫性的网络搜索行为。
数字媒介不仅降低了学习效率,让情绪感知失效,还让我们出现“双重幻觉”。如前章节所说,媒介的吸引力很大,对学习会造成干扰和阻碍。你也许只是想查个单词,却看到社交软件上的信息,你会不自主地查看消息,更糟糕的是,你可能会从一个软件跳到另一个软件,注意力再也没回到学习上。斯温格尔还发现,隔着屏幕,我们会失去或者减弱对情绪的感知,正如孩子感知不到屏幕另一端母亲的安慰。网络信息唾手可得,却无法替代现实带来的触觉等感官体验和情绪传递。我们以为数字媒介提高了信息传递效率,实际上速度的增快不可避免地带来感知的削弱,我们越来越难以从屏幕上得到情绪满足。
在家庭教育方面,作者认为接收的负面信息过多导致家长认为危险无处不在,孩子也在束缚中缺少冒险精神。从现在来看,家长为了孩子安全,甚至过度保护他们,喜羊羊与灰太狼动画片被下架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作者还发现,为了让孩子不打扰自己,于是家长让平板等设备替代自己,或者花大钱买设备让孩子参加文体活动。斯温格尔反对这种做法,她指出,家长在孩子成长中的陪同作用不可替代,这种陪同必须是全身心投入的,而不是混杂各自数字媒介。
从社会化来看,数字媒介让孩子和成人的“游戏”扩大负面影响。互联网的即时性、匿名性、多样性使得参与者无数、攻击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对孩子来说,霸凌是一种赢得等级的游戏。以前的霸凌可以通过躲避来逃脱,而网络的加入让霸凌变得肆无忌惮,无处可逃,也让霸凌的伤害持续得更长久、更深远。对成人来说,性是属于他们的游戏。网络迎合游戏需求,导致色情产业猖獗、促成自恋、性表演、性脱敏等,甚至也误导了儿童,使其成为色情狂。
建议
斯温格尔尊重读者的选择:如果你喜欢现状,那就放任自我,不必做什么改变;如果你想摆脱“劫持”,那就合理使用数字媒介,比如关掉铃声。
对于数字媒介不健康使用带来的负面影响,她给出一些建议:一是确定边界,分清必须接收信息的时段并坚持在其他时间放任消息不管,比如在假日就不必处理工作邮件或者非常焦虑地“响应”信息;二是回归游戏,享受生活中和孩子、伴侣、家人、朋友之间的游戏,把手机放在一边,回到现实。
下一代会慢慢成长为新一代主力军,因此斯温格尔强调要注意引导和关注孩子的成长。她给家长提出一些建议:一是回避资本主义带来的机构和消费,如果要让孩子参加文体活动,不必花大钱去买护具等设备,只需要去参加这种活动就好,比如带孩子去社区跑步;二是确保媒介辅助而不是阻碍孩子成长,避免孩子沉迷网络和接收色情消息;三是多陪伴孩子游戏,指的是非电子类游戏,比如野餐、看书,在游戏过程中传递给孩子情绪反馈,让孩子知道你是在乎他自己的;四是让孩子尽情去探索和冒险,在家长可以控制和看到的范围内即可。让孩子做什么都有可能受伤,哪怕是荡秋千、吃饭,因此不必过度紧张;五是培养孩子的爱好和思维,要避免纯商业爱好,最好是低成本和需要更多创造性的爱好,比如拼贴画和纸模,同时多写字少打字,让孩子学会学习而不是记录;六是不用为孩子的成长焦虑,比如不需要为孩子的早教花大钱,孩子迟早会知道这些东西,不如让孩子享受那个年纪独有的天真烂漫和快乐。
结语
除了测量数据等专业内容,这本书通俗易懂,对正陷入信息焦虑的我有了新的启发。数字技术的产生是时代的进步,年轻人来说,要完全脱离电子媒介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我们仍有足够的权力选择是成为数字技术的主人还是奴隶。在我看来,现实生活是主旋律,不可能被网络世界替代和瓦解,享受实际生活的美好,方能充盈内心。看完这篇文章,你不妨放下手机,抬头看看世界的广袤,和三两好友面对面交流,或者享受独处时光,摆脱媒介“劫持”,做生活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