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六年级语文课堂的第三年,我总在思考:如何让语文课既不失文学的温度,又能避开“面面俱到”的陷阱?昨天《草原》一课的教学经历,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课堂效率与学生兴趣之间的矛盾,也让我在反思中找到了“删繁化简”的突破口,更对“师生双向奔赴”的教学真谛有了新的体悟。
那是昨天第一次的语文课,按照教学计划,《草原》需两个课时完成。课前,学生已完成预习,对老舍先生的生平、草原的基本风貌有了初步了解,我也准备了详尽的课件,从“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三个画面展开,计划带着学生品词句、悟写法,再破解课后习题、总结主旨。可实际教学却远超预期——两节正课不够,我又占用了午辅导、和延时服务二,才勉强完成教学任务。更让我沮丧的是课堂氛围:学生们似乎总提不起劲,上午第四节饥肠辘辘,中午昏昏欲睡,下午刚睡醒还带着朦胧感,精神最集中的时刻寥寥无几。原本设计的“根据内容想开去”环节,几乎没有学生主动发言,全程只有七个同学参与问答,剩下的孩子要么低头沉默,要么悄悄说小话,课件里的精美图片、详细解析,仿佛都成了“独角戏”的背景板。
课后,我坐在办公室里反复复盘,试图找出问题的根源。首先是时间与精力的错位:语文课安排在学生精神最疲惫的时段,饥饿感、困意成了注意力的“天敌”,即便我再卖力讲解,学生也难以跟上节奏;其次是学生状态的过渡期:刚从暑假的松散中回归校园,部分孩子还没适应课堂的规矩,习惯了自由玩耍,突然要端坐四十分钟听分析、答问题,难免会“走神”;再者,我的教学方式也存在短板:课堂语言太单调,总想着“把知识点讲透”,却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节奏,讲得多、互动少,评价语也缺乏新意,一句“很好”“不错”根本无法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最后,师生间的“陌生感”尚未打破:新学年刚开始,学生还不熟悉我的讲课风格,担心回答错了被批评,索性选择“沉默是金”,而我也没能快速摸透这个班级的特点——相较于去年男生居多的活跃班级,今年女生多了几个,课堂纪律虽好,却少了几分主动,沉闷感悄悄滋生。
反思不是终点,解决问题才是。我开始思考:第三年教六年级,不能再重复第一年“面面俱到怕遗漏”、第二年“重心态轻效率”的老路,面对这个“偏安静”的班级,我需要找到一条“高效且有趣”的新路径。于是,我先从学生入手,利用下课时间召集了十个“学长队长”开小会,让他们发挥榜样作用,带动身边同学“敢听、敢想、敢说”,同时给全班明确了课堂要求:不追求“完美回答”,但要“主动参与”。而更关键的改变,在于我对课堂本身的重构——删繁化简,把时间和注意力还给核心目标。
我决定以《丁香结》为例,重新设计教学流程,把“精简”贯穿始终。首先是目标精简,不再追求“多维度覆盖”,而是聚焦“1个核心目标+2个关键能力”。《丁香结》的核心目标定为“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把握课文主旨”,关键能力则是“找出写‘结’与写‘花’的关键段落”“用自己的话解读主旨句”。像“丁香花的品种知识”“宗璞的其他作品”这类拓展内容,课前让学生自主查阅,课上只留1分钟快速分享,避免占用核心教学时间。
其次是流程精简,把复杂的课件环节压缩为“问题驱动—互动解疑—总结落地”三步。开课不再铺垫冗长的导入,而是直接抛出核心问题:“作者为什么说‘丁香结是解不完的’?”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目标明确了,注意力自然会集中。在“互动解疑”环节,我不再逐段讲解,而是让学生圈画写“丁香结来历”和“最后一段主旨句”的内容,先同桌互相说说自己的理解,再请小组代表分享——那些之前不敢发言的孩子,在同伴的鼓励下,也许会慢慢愿意开口。最后“总结落地”时,我提前整理好精简的笔记,把“丁香结的象征意义”“主旨句解析”直接投影在屏幕上,学生只需对照自己的思路补充,不用再忙着抄板书,节省下来的时间,还能让他们分享“生活中像丁香结一样的小事”,真正实现“从课文到生活”的联想。
最后是语言精简,用“短平快”的表达和“小插曲”调动氛围。我发现,女生居多的班级更爱听“小故事”,于是在讲《丁香结》时,插入了1分钟的“古人用结寄相思”的小知识,学生们眼睛一下子亮了;提问时,把“请完整分析这段文字的情感”改成“哪个词让你觉得作者对丁香结有好感?”,降低回答难度;评价时,不说“你答得对”,而是“你抓住了‘解不开’这个关键词,太会读课文了!”,具体的肯定让学生更有成就感。
现在回想起来,《草原》一课的“不完美”,反而成了我教学成长的契机。语文课从来不是“教师讲得细”就好,而是要“学生学得透”;师生之间也不是“教师教、学生听”的单向传递,而是需要在磨合中找到彼此的节奏。这个学期,我不再执着于“把所有知识点都塞给学生”,而是学会“做减法”——减掉不必要的拓展,减掉冗长的讲解,减掉学生的心理负担;同时也“做加法”——加上有趣的小插曲,加上具体的鼓励,加上师生间的信任。
写到这里,我突然明白:所谓“双向奔赴”的课堂,不过是教师愿意为学生调整脚步,学生愿意向教师敞开心扉;所谓“删繁化简”的智慧,不过是把课堂的核心还给“人”,让语文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交流。
未来的教学路上,我还会继续探索:如何让“精简”的课堂更有深度?如何让安静的班级更有活力?但我相信,只要带着这份反思和初心,和学生一起慢慢磨合、互相理解,我们的语文课一定会像草原上的阳光,温暖而明亮,也会像丁香结一样,在看似“不完美”中,生长出独特的美好。